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 碳權認定不易 概念股過早狂歡

碳權認定不易 概念股過早狂歡

自由時報  2023/06/11 蔡總統在今年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宣布成立台灣碳權交易所,到五月底交易所定案,期間所謂「碳權概念股」股價狂飆,華紙、正隆、永豐餘等造紙廠股價一路走高,今年推出碳盤查系統的軟體廠,如倍力、東捷資訊、叡揚也連連攀高。但專家指出,碳權交易所還需等修法完成,且碳權認定不容易,股市恐怕過早狂歡。
; I5 U  b: n3 P; v, D! O, }5 O
" o0 q2 e3 v$ h) {9 Q須在台灣植樹造林
! s3 C" {% E" J2 ]認證固碳能力後才產生碳權1 Z+ e7 f) _6 j4 `) S0 r; F

6 [& R8 w1 b( a6 G造紙大廠華紙因在台灣與中國都有大片林場,被市場看好能在碳權交易中得利。但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解釋,碳費、碳權是兩套不同系統,碳費按碳排量徵收、碳權則須是「企業額外付出」;意謂若以華紙為例,現有林場無法認證為碳權,須在台灣從頭植樹造林,經認證其固碳能力後,才能產生碳權。中國林場部分,綠領產業人士說,若有認證碳權,現行需在中國碳權市場交易後,認列為業外收益。$ s& v# r7 O" W5 i0 Q8 V& c* X

9 K4 `& m. l. S' i海外認證碳權 認列為業外收益
: q+ Y5 p- s* ?5 w) H觀點國際行銷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魏梅金指出,以植樹造林的「森林碳匯(綠碳)」來說,從植林並成長到一定規模、通過碳權認證,可能需要十幾年,也須花數百萬元成本,可不是「買了樹林」就有碳權可賣;劉仲恩也強調,國際上多有不肖公司鑽漏洞、掠劫森林就號稱有在減碳,政府推進碳交易,應確保碳權真有良好品質。為了防止不良碳權、企業漂綠,國際規範也漸趨嚴格。6 Y: a" G. Y8 `& H$ l$ A3 d

) N/ J! L0 G0 T5 T$ c9 S群恆新世代顧問公司經理張祐程指出,為免已開發、開發中國家定價不同,形成貿易壁壘,現階段台灣碳權難以進行國際貿易,也就是企業尚無法將他國產生的碳權帶回台灣交易所買賣,仍須以保育台灣在地環境為主。2 {+ I9 E9 _/ p- c
! L+ S1 |! q& Y# T5 r4 z
據悉,台灣碳權交易所除「綠碳」外,也將認定農業碳匯「黃碳」,藉由探測土壤有機質變化認證碳權,可對畜牧、化肥等產業有利,碳捕捉技術也有機會列入碳費減免與交易。
& I. `4 r  |/ x, d) d1 I) V- I- r) Q/ e  q& \
企業自身落實減碳 最佳淨零方式
4 |) d+ N/ f3 e6 b& z專家提醒,比起把碳權當新收入來源,碳費、國際供應鏈對企業減碳壓力更大,目前許多企業甚至都未進入最初步的碳盤查,遑論減碳與交易。劉仲恩強調,相較思考如何交易碳權得利,企業自身落實減碳才是更踏實淨零的方式。8 b  y  z7 `5 S  O% J, _
8 r( I- v' N: i# P1 \
[發帖際遇]: gravius與彎腰郵筒合照,不小心摔壞手機維修費遊戲幣80元。
3 m: C. T8 [# D6 C; T3 U' q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