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蹠蠹蝕症 常與香港腳混淆
$ ?1 N+ ^4 a! w5 W+ x
更新日期:2008/07/06 04:09
% ^- N: n5 U" _- g; w( w圖.文林政賢
% ^5 i; c) C: o# {( Q
- [4 Q3 A( g) l: B
6 J0 L0 X* K$ z8 X; I' c; O
連日來的大雨,不管是路上行人,或是機車騎士、騎腳踏車的人,腳都不時會泡到水。回家後,常在趾縫間或是腳底,看到潮濕、糜爛或脫皮的現象。許多人常會誤以為是香港腳,自行到藥局買藥擦,結果愈擦愈糟。此時,要考慮是否得了「足蹠蠹蝕症」。
B' j, H+ N( b K1 w/ P
5 e: d# `9 ^9 x4 l& _. O* B. k2 ^
# }/ N% z/ H" \7 Y7 G# H
這種皮膚病又稱為「點狀角質層分離症」,好發於容易有腳汗的患者,或是整天穿鞋流汗的運動員。然而,在大雨過後,泡濕的腳也常有此病的發生。病患的腳常會覺得黏黏的,有臭味。大多數人不覺得癢,僅少數有輕微的癢感。
( j9 T" S& M+ L- o3 G" Y+ \
: j" z6 {: U! ~! _" ?; d' z
4 a+ @/ a- }* Q此病的特色是,可以見到許許多多小小的,像火山口的凹洞分佈於腳底(見圖),而且常常彼此相連,形成一大片的糜爛,尤其是趾縫。也因此,很容易與足癬(俗稱香港腳)搞混。當民眾自行買藥局複方的香港腳藥膏來擦,或是泡醋「殺菌」,常常會讓症狀更嚴重。
2 R6 A6 l* V9 R6 T' P$ G. q6 U' i" n) d
1 ?4 q, h3 L& K4 q此病大多是由棒狀桿菌或微小球菌的細菌所引起,主要侵犯容易潮濕的足底及趾縫角質層。
, q1 B( n0 z8 ~' n+ b
5 p! E; K* A. Y4 Y; Z$ x- g
: A2 W' E/ t! @% i' K治療上,主要是以殺菌的外用藥膏為主,極少的狀況下,才需要口服藥。同時,在游泳,或下雨腳浸泡在水裡之後,要儘快將腳洗淨擦乾,保持足部的乾爽。平常穿鞋子建議選擇透氣性較佳的鞋子及棉襪。有腳汗的患者建議可噴止汗劑,以減少足蹠蠹蝕症的發生。
- ]1 P" n) R2 Y9 a( r5 v
9 t! H0 B; o# P8 W! B1 p4 Q2 W
- `$ ]# H1 E4 }(作者為高雄市林政賢皮膚科診所院長)
6 }2 Z* _. U8 P/ M1 A% Z6 O5 Z( O: Y0 d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