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老化的復健「能力回復復健」
針對老化的復健「能力回復復健」 ' v" q3 _ y' R9 X+ u" U
8 J f$ i9 _( E自1993年9月,台灣地區老年人口超過7 %,達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之「高齡化社會」後,預估在2020年會增加至14 %,而到了2036年恐會達到21 %,增加的速度相當的快,高齡長者的安養、醫療、生活經濟的問題在台灣也已躍上台面,成為重要的議題。如何改善高齡者因缺乏運動造成身體虛弱、肌力衰退、甚至跌倒骨折臥床不起…等等問題,已是世界性社會及醫療發展的共同趨勢。台北榮總復健部有鑑於此,特別率先引進「能力回復復健」,期望能有效維持或恢復高齡患者的行動及獨立生活能力,以減少後續併發症以及生活照顧等之醫療及社會經濟負擔。- O: C9 _- f' W# h* `1 w" N
+ k# [6 G* E$ t8 d4 M1 m- c1 _7 ^「能力回復復健」即是一種針對老化的復健,由日本專業復健醫療群所開發的輔助復健運動方法,意涵這種復健方法是針對高齡者並使之活動力上升的意思,其目標在於回復因老化或器質性傷害造成的活動力低下,讓需要復健或虛弱的高齡者甚至其他疾病的患者經由訓練後,提升其生活品質、日常活動功能與自立性。, U# ]8 ?1 A. x; ]* e, I
" R" w* d# N& H U4 P/ M訓練內容乃是將高齡者特別需要加強訓練的動作歸納為6種形式,分別由6台機器(水平腿部推蹬機、腿部伸展屈腿機、臀部外展內收機、軀幹伸展彎曲機、坐姿划船機、胸部推舉機)協助達到重新啟動因衰老而不活化的肌肉群,並藉由訓練的韻律,提升患者動作的協調性。訓練頻率每週2次、每次約1小時、為期共約3個月。# l; F8 t' ]1 W+ p& Y3 c
( A) {: O% ?9 i6 ~ `
特色有二:
' @* x7 e' n D/ P) M﹝1﹞ 藉由機器達成輕負荷的運動而非肌力強化。訓練強度約只有3-4個MET ﹝約爬2層樓梯的負荷量 ﹞,對心臟的負荷比「入浴」還輕。
4 F, h2 @" Y* N$ p5 ? N﹝2﹞ 強調動作姿勢﹝form﹞及時間控制﹝timing﹞。如果動作姿勢不對,不活動的肌肉永遠也活動不起來;時間控制指的是按照一定節律的往復運動。此循環必須有其節奏性方能達到重新活化肌肉的效果。) X! E! Q4 U6 g' G1 V1 A
* X# c( m' X5 y$ ?: f2 p
適應症:4 r; `- T y- O6 Q. l
﹝1﹞高齡失能:「能力回復復健」可協助因年齡或缺乏運動之長者重拾動作能力。
' S( k8 e0 W, I) g1 g: |﹝2﹞腦中風:「能力回復復健」 能誘發動作,活化肌肉運動,改善肌肉張力。
/ e* |+ P0 i. n* M; w1 p0 _﹝3﹞巴金森症: 伴隨「能力回復復健」能產生大量的多巴胺,減少行動僵直。 3 I+ O* e$ K {1 `: l) l
﹝4﹞失智症: 增加乙醯膽鹼分泌,增進認知功能 。
! L! B- u: o5 R﹝5﹞憂鬱症: 提升腦內嗎啡、血清張力素、正腎上腺素等物質,降低憂鬱症狀。1 J- l0 F; @& c
﹝6﹞其他: 跌倒、股骨關節置換術後、退化性關節炎。4 ~ {' y# `5 M
& {1 n0 Z) T3 b% P( x; w禁忌症:9 R& Q( o. U( o. z! O
病人若有骨折未癒合與嚴重關節損傷、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的急性期、心律不整或血壓不穩者,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方可從事「能力回復復健」運動。神智不清、無法合作、或關節已有定型孿縮者亦不合適。; e" [% b2 l7 H: q+ r s" Q
1 e0 U6 ^$ P7 W& V, v7 |9 @
成效:; U( \ ~' l- b* _5 _" k" C
台北榮總於97年中開始實施「能力回復復健」,為國內首度引進,並自行改良日本的方法使之更適合國人。累計至97年11月30日止達1338人次。大體而言,患者的類型為高齡失能、中風、失智、憂鬱、股骨骨折術後、跌倒…等。大部分的患者(94%)皆能完成3個月的訓練。病人主觀滿意度極高,接受度亦極高。有6位患者由一開始完全仰賴輪椅或躺床完全無法行走,經過3月訓練後已能使用助行器行走,有14位患者由一開始使用助行器或攙扶行走,經過3月訓練後已能獨自行走,病人及家屬都甚為欣慰。2 y# S9 O: ^$ V0 V2 ]* j# |8 U
' A$ F( r5 s! x5 P. D& @. {經統計訓練前後有顯著進步者﹝P<0.05﹞:手部握力、肌耐力、柔軟度、抓握落棒反應時間、單腳站立時間、站立行走測驗﹝timed up and go test ﹞、巴氏量表計分、生活功能獨立執行量表計分﹝FIM score﹞。3 g6 `& {9 R; m; } z! t4 G+ V
0 K' x2 M( f/ Q" U3 H+ k6 z此外高齡者最終因著體力與動作性的改善,心理層面也能獲得提升﹝SF-36量表提升﹞,常能重新認識自我,重拾自信,過去喜愛的活動,跳舞、登山、繪畫,都能再度從事。 H3 o1 a1 h' t4 Y$ [; O, C
* t9 p, U% m9 K( i8 q" G
案例報告:91歲的陳爺爺兩年前為下背痛併右下肢嚴重疼痛所苦,自覺疼痛指數高達8-9分﹝滿分10分﹞,常常無法翻身更遑論行走,好好壞壞維持了2年。X-光及肌電圖檢查後為腰椎退化但並無壓迫性骨折也無神經根壓迫,服用止痛藥療效不佳又造成便祕及下肢水腫,肌肉注射止痛藥亦無效。後經復健科評估後認為其乃因老化造成姿勢改變,駝背、髖膝彎曲、下肢肌肉縮短使用效率大降、全身肌肉緊張度增強併疼痛、給予簡單肌肉針刺放鬆後乃安排「能力回復復健」。經訓練後自覺疼痛指數降為1分,如今又可重至公園與朋友散步聊天,不但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同時也恢復原有的快樂生活!3 g% Q/ f( Q4 m0 a4 e
- p, u) ]! i5 B0 p! O
7 c' W$ h- c* x `. X) Z! H本文作者【台北榮總復健醫學部 李思慧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