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洞
+ G) D% ~& ?( j: W' z) w
) q% h1 \+ b% _: V阿拉巴馬上空的雲洞
(原始網頁)0 A3 I+ H, j* I4 S- y- ^! X/ p. |
雲層中的大洞是怎麼產生的?
- J0 [8 x5 e! H' R0 v
在美國阿拉巴馬州Mobile的公路上拍攝到這個直徑約數百公尺的雲洞。這一個非常罕見的穿洞雲,在氣象學上至今仍是屬於猜測的課題。下降的冰晶造成雲被穿洞的現象是目前最為大家所接受的假設。這些冰晶可能是來自於較高的雲層,或是由飛機的廢棄所促成的。若是空氣的溫度與溼度剛好,則下降的冰晶會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並且繼續成長。為了使這種情形發生,水滴必須冷到表面達到結凍的程度。當空氣中水氣被吸收之後,會使得雲中的水滴的蒸發率升高,引而將雲鏤空了一個洞。接著愈來愈重的冰晶持續下降,並在雲洞的下方形成了旛狀雲。旛狀雲中的冰晶與水滴在到達地面之前就會被蒸發。
! Y- M1 s- a B
美國所拍攝的各種雲洞
" p" t' W, |5 ]' D3 i2 E" ~# r
0 ?3 @3 I; q( }" I0 L
5 l+ g6 S ~8 u$ B' }
( [; T! V# g+ C8 n; a5 U$ c
& z7 D8 [4 c" ^+ R# H台灣出現的雲洞
4 j5 [. E" E) H' h" R2 G
4 N0 \% T" R7 N, o3 m R
- h3 ?7 D0 U9 Y& p0 V5 D' W$ n
2 T5 N( m9 T5 s6 ]7 I: E: Q4 g+ W- f
. B8 O# \( k6 n* x8 {$ H( E
! Q. i, w. `5 C+ d& Z在新竹工作的陳俊憲於2002年元月十三日上午,與一群朋友去走霞喀羅古道養老到白石這一段路。 走到白石吊橋下的薩克雅金溪溪谷約8點鐘時,看到天空出現有個卷雲的雲洞,看起來就像個大飛碟,由溪谷上空,從西向東慢慢飄過去,全程拍成了四張照片。這地方的位置在新竹縣尖石鄉,海拔1400公尺,屬於大漢溪的上游。
9 o5 B2 k& y# L5 `1 h! _
3 `4 C5 ]" R. H1 Y( m: v; g/ h
洞外為高積雲(Altocumulus)的一種,可稱為層狀高積雲,屬於中雲族,高度約在2,000 -6,000 m 附近。高積雲雲洞中間為卷雲,由冰晶所組成,屬於高雲族,高度約在6,000 -18,000 m 附近。從照片中不易判斷實際雲高,但是雲洞中間之卷雲位在高積雲之上應無疑問。
! x0 Z. @5 N% E& l; E
雲為水蒸氣之凝結與昇 華 的產物,一般而言,大氣中容易產生凝結與昇 華 現象者,大都與上升氣流有關:反之,下沉氣流區不易形成雲,即使已經有雲存在,也會快速消散。由此推論,高積雲區域之雲洞應為該小區域之下沉氣流所造成。
3 O7 S; z$ N2 O6 j1 x
9 b$ N# V% Z9 u! E# h/ v8 ` r
完整論述此雲洞形成的可能原因如下:
9 @9 z1 d. |1 e$ L
位在上面的卷雲受日照(時間為早上7~8點)或與附近的乾空氣混合,雲內冰晶(固態水)昇 華 為水氣(氣態水)需吸收熱量而對附近空氣造成冷卻作用,相對於周遭環境,此冷空氣因密度較大而下沉,形成小範圍的下沉氣流。位於下方的一大遍層狀高積雲,受此下沉氣流影響,使局部區域的雲消散而形成高積雲區的雲洞。
+ N* g% ]0 L1 c. P7 q9 F
+ x9 O( ?3 O% p( N; H
以上推測,亦足以說明高積雲區的雲洞呈現圓形,以及雲洞與上方卷雲相對位置如此吻合。若此推論正確,則雲洞的形成應由小而逐漸擴大,且上方的卷雲亦會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