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譜《萍聚》?孫正明憶往事
40年前譜《萍聚》?孫正明憶往事
1 f* ^) [5 R7 x) _ 更新日期:2009/01/03 10:14 【中國時報 林采韻/台北報導】 5 V7 G: h$ n2 d( {" ?" }
被傳唱多年的救國團歌曲《萍聚》背後的創作者是誰?長年是個謎;在歌曲創作至今四十多年後,自稱是《萍聚》的作曲者日前主動現身。今年六十三歲的孫正明(見左圖,林采韻攝)是位退休聲樂教師,他說《萍聚》譜作的年代是一九六七年,作詞者是兩位救國團女輔導員;他之所以選擇此時出面說明,是受到電影《海角七號》劇情的撼動。" E! R. a3 L5 K) v$ O
' W# Z+ {& D- @& ?; V9 D8 |
: E& d) Q( p$ t" s: r
孫正明說,一九六七年夏天,就讀師大音樂系二年級的他,應史惟亮音樂圖書館之邀赴台中支援全省音樂教師的觀摩研習夏令營。夏令營近尾聲之時,兩位就讀台南家專和實踐家專的救國團女輔導員,可能從他人口中得知他會作曲,遞給他一張小紙片,紙片上有幾句好像拼湊出來的歌詞,希望他能夠就此譜曲。「她們說為了提升校園文化,救國團正在甄選一、兩首歌曲。」
% m3 G+ v/ P7 n# V" z
4 d! C# @3 N* w5 \
1 O* D+ j# l' F* @! ~3 E 孫正明花了一個星期完成譜曲,不過他要求女學生在報名時不要寫上作曲者的名字。「首先,當時師大音樂系主任戴粹倫作風保守,禁止學生私自參加校外比賽和活動,他對救國團組織的了解並不透徹。」: K( X9 M8 g1 X* ]5 Y H
K M. w0 D/ j6 C4 B
/ A* h6 a: [7 h9 ~% t 沒想到《萍聚》裡「別管以後將如何結束,至少我們曾經相聚過..」的歌詞以及旋律,從救國團傳唱至家喻戶曉,一九八○年代歌手李翊君錄製成唱片後,更成為一首流行歌曲。
: {* \, x" L9 p* M- z6 Y. @
5 l2 Y3 q3 ~! [0 W2 ?
8 g9 `7 u- q) @- q/ s 孫正明還說,《萍聚》這個歌名,也是他譜曲時所取的。表面意義是指「四海相聚,萍水相逢」,事實上「萍」是指當時他所認識的一位師大物理系女學生黃曉萍。「黃曉萍和她的男友鄭承道為我的好友,兩人互相欣賞卻無緣結合,與歌詞裡的意境很契合。」1 v6 f9 q8 N7 j0 k+ I
8 L& {4 e. C2 {9 w, o
! g! S- I \1 x' O# X' R* E
孫正明指出,他在譜曲一年後,在某場音樂會上曾遇到這兩位女輔導員。「他們說歌曲已經發表了,也開始被演唱了。本來我們相約音樂會結束後要敘舊,沒想到終場時人多一哄而散,從此失去音訊。」
! _2 T, r r- r
6 ?2 G" O& {. \9 K3 u" S9 Z5 V+ H) ^& Y" X" R3 v1 C+ c
師大畢業後,一九七三年孫正明前往法國進修,之後就將此事拋諸腦後。直到在華文報紙上看見尋找《萍聚》創作者的訊息,勾起他回憶,但是他始終沒有出面,甚至一九八○年代回台教書後也不願提及。
T, W) P9 E, ]5 o# F! E: D; V( N' k3 t0 v" c" d# v
3 v1 F7 ^6 \1 {9 y: J& R- [5 L2 _
「我一九七八年曾從法國赴大陸參訪,深怕自己已被政府列入黑名單,因此不敢張揚。」; [( H4 j# d8 E; O3 Q* E
9 r K# Y: J/ w' M5 x( v' \/ q9 T4 `& O
直到今年,孫正明說他受到《海角七號》的影響,決定出面說清楚。「劇中那七封情書,經歷六十年才寄到主人手中。我在想,如果現在我不說出來,這個謎永遠沒有人能夠解開,我也希望那兩位女學生可以出來。」
! M9 h+ c. n, u* s5 }" C) A
& b7 h2 v8 ^$ e5 {) j
. M# {' F* z( G2 B# V( d 孫正明曾於台北師院(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神學院兼課,現定居宜蘭。如果證實《萍聚》是他所作,現在無版權所屬的歌曲,未來勢必產生版權的爭議。, z; ^7 f" Z0 e! m2 Q
: V; P& `0 B, b" U% ?; L3 j S4 h3 t, d# L
孫正明強調,有關版權的事務他尚未了解:「我出面並不是為了錢財,如果未來真有版權所得,我願意成立基金,鼓勵本土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