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歲的真面目(已更新)
$ X |1 J, d; ]3 v5 J& g. [1 r
吉林樺甸發現罕見百斤“太歲”
& _* Q$ \& X0 F( M* Y
1 D5 h* F& I! [“太歲”被發現時,就是這個樣子。
) ?* j0 j8 `4 i; m8 d
$ z9 B( I$ ]- o) o1 {( m2 ^3 g4 R1 C0 P o3 L3 K, x! Y
' `- l7 G+ j) o8 V 人民網長春1月9日 電 記者江山攝影報道:一重達49公斤的特大“太歲”,在吉林樺甸夾皮溝云峰村雙合屯被發現,令人嘆為觀止。
3 w. l0 e6 g" B0 U( F: I. U
. d. G* X' L6 w( _5 W
這塊重達49公斤形似怪異肉餅狀的“太歲”,是2002年5月30日 在吉林樺甸夾皮溝云峰村雙合屯發現的。其長度約140厘米,厚度約15-17多厘米,徑寬約47厘米。從外觀上看,呈“八”字形,中間相互聯接,呈兩片肺葉狀,外表沾滿了厚厚的腐殖土,因體積重量太大太重,取出時被折斷為兩部分。如此大的“太歲”現世十分罕見。
+ \# I: _6 [. V V) R( ^8 D$ O
8 ~, \7 k) g1 }& K 記者在1月7日 來到“太歲”發現者韓增祿家時看到,這個“太歲”被保存于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爛、無虫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洗去表皮腐殖土,會看到它的肉,色澤并不一致,大體上是越丰滿的地方,越現橙紅色,里面有一些類似血管狀的東西。摸上去有粘忽忽的感覺,好像里邊水分很大,就像是牛蹄筋一樣,刀割上去很費力。
. ^. ?' h: }2 [ t
0 r/ Q# y2 Y! O. a3 t
據發現者韓增祿介紹,2002年5月30日, 他與二兒子上山找牛。當時,二兒子在溝塘子的一處山戧子旁腳下觸到一軟綿綿的東西,韓增祿聞訊趕去仔細地察看,地上有兩厘米厚黑土和腐葉,用手輕輕觸摸軟軟的,很有彈性。經挖掘發現,其物通體為黑褐色,局部呈珊瑚狀,就像堆在地上的兩堆牛糞,總體看上去是兩片肺葉狀既不像動物、也說不上是植物的神秘“肉坨”。令人驚奇的是,在“肉坨”身上最上面一層是當年落下的枯葉,枯葉下面是一層土,土的下面是“肉坨”。更令人驚奇的是“肉坨”肚皮底下是一層枯樹葉,沒有任何根系。據韓增祿講,當時因為聽老年人說過,所以當時他第一反應就是,這個“肉坨”可能就是民間流傳了几千年的神秘“太歲”。
- ^" }" J# ^' ]
% h( i6 J0 L. K8 E* O' k/ T 第一目擊証人樺甸夾皮溝鎮李廣林告訴記者,大家把“太歲”采取回家中后,他自己吃了一點,沒有什么特殊的味道,放到口中就化了。
0 V3 k4 r( f9 F, t
" y& \( F' H# A' A: U 發現者韓增祿希望有關部門對此作深入研究,能在科學上給出一個答案:“太歲”是什么東西?有沒有科學研究的價值?對生命的起源和世界的神秘現象是不是有所發現?
0 i, }- f& J# Q. E9 r7 } y* @; B, p3 {' U
﹝新聞鏈接﹞“太歲”的傳說與現實
' A3 a7 \- L5 H5 C9 s
, |) s7 U2 `- w8 j1 _% E “在太歲頭上動土”是中國的一句老話,它表明一種文化忌諱。過去人們認為,不信這種忌諱、真的會招致災禍。唐代《酉陽雜俎》一書記載:有個叫王丰的人,“于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丰懼,棄之。經宿,長塞于庭。丰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廣異記》中也說:晃良貞不怕鬼怪,每年者要在“太歲”頭上挖土。有一次挖出肉塊,用鞭子打了几百下,扔到大路上了。當夜有人看見有些神人騎馬坐車來慰問那肉塊,并問:“太歲兄,你為什么受他辱打而不報仇呢?”回答是:那人血氣方剛,我也沒辦法。天明后“太歲”就不見了。
* e4 h; Z9 j$ K. Y8 ~
* [# p8 \: C% t) ~# O8 l 在中國民間,“太歲”向來被人們看作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一種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命運的力量。它無影無蹤,而又無處不在。其實,“太歲”實際上是古代人假設的一種天體。作為一種具體的生物,“太歲”是真實存在的。在《山海經》、《本草綱目》等古籍中均有詳盡記載,稱其為“肉芫”,“視肉”、“土肉”、“聚肉”、“封”等。在中國神話史書《山海經》中,就有對“肉芫”的記載:“聚肉有眼而無胃,與彼馬勒頗相仿佛,奇在不盡,食人薄味。”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做的解釋是:“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7 c5 \# F) z8 ?3 z, F( p: |6 }, ^0 a. t. g& `
唐代著名學者虞世南的《北堂書抄》中也有一條關于“土肉”的記載,他的史料轉錄于《臨海異物志》,文中說:“土肉,正黑,大如小兒,臂長五寸,中有腹,無口目,有三十足,大如釵股,堪炙食。”
. E; i, y+ ~$ @6 G; E7 X2 E
- Q& g2 x4 o( P! h4 B* F! t
到了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把“肉芫”收入“菜”部“芫”類,稱其為“本經上品”,并將芫分為五類,其中對“肉芫”是這樣描述的:“肉芫狀如肉,附于大石,頭尾俱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澤漆,黃者如紫金。”同時,《本草綱目》“芫”類條目中還列舉了几部以“芫”為主的藥方,說明“芫”類對一些疑難病症有特殊療效,其共同特點是:“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5 O5 V# k4 s$ x4 g6 _7 b6 K; p+ S
8 t `+ B, O+ u3 S& c6 E 據吉林大學微生物專家解釋,俗稱的“太歲”是介于原生物與真菌之間的粘細菌,生活于土壤中,生命力極強,是自然界非常稀有的大型粘細菌復合體。吉林樺甸夾皮溝云峰村雙合屯發現的這塊“太歲”,被保存于紙盒箱中雖已半年有余,依然不腐爛、無虫蛀、不變質,“太歲”仍鮮活如初,無任何異味。
6 \( {: F; o# f* j' T
) N' @$ l' `, t/ n d. b& K1 `
“太歲”到底是何物?記者通過查閱古籍文獻了解到,“太歲”是古代傳說中的神名。古籍中的“太歲”就是“視肉”、“肉芫”,與在本市發現的“怪肉”極為相似。在中國神話史書《山海經》中,就有對“肉芫”的記載:“聚肉有眼而無胃,與彼馬勒頗相仿佛,奇在不盡,食人薄味。”晉代著名學者郭璞在注釋《山海經》時,對“視肉”這樣解釋:“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
5 E; [$ t% V5 K% @4 P% [
( G* |" U* ^& O4 U i- `1 ^9 g. p
7 q1 E' w2 F2 L1 z9 e# k/ c% m, R洗去腐殖土,露出的表皮就象牛肉一樣,呈現出橙紅色,好像里邊還有血管狀的東西。
; ^* n! p* o" f% s, O4 c: ?( X
6 ^, M: s x2 G9 h! j* J
6 n0 M( e' X/ N) d: I刀割上去很費勁,還不攬刀,很粘,似有很多的水分。
- G) {; z& B6 |( ^# n# }2 c# P2 A
" O# x* ^3 R- z0 {' O; R
割開后呈現的橫斷面,有分層。
9 O( S0 [6 L" _& h! _
4 }; H5 w7 T( X5 x) e8 w7 D G
割開后的“太歲”,有較強的彈性,摸上去很粘,有質感ab20 ab20 ab20
8 Z+ p P6 h1 f2 a! S* u
! _' d. B: k6 m3 M轉載於 微風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