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解血便當心是「大腸息肉」在表皮細胞作祟

解血便當心是「大腸息肉」在表皮細胞作祟

解血便當心是「大腸息肉」在表皮細胞作祟
1 g6 _8 ^# h$ y5 f: W* W! q  N5 T
+ T, R+ ?+ z3 [; {9 h4 o文/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中心診所醫院家醫科主任、中華民國旅行業經理人協會首席醫療顧問譚健民醫師
7 s& N6 l% l6 e7 y9 z
# e4 ]8 y1 w1 J3 P近年來,健康檢查普及,而「大腸息肉」也成為檢查報告中常見的診斷之一。事實上,「大腸息肉」罹患者大部份是沒有症狀的,往往在例行的健康檢查中,藉由大腸直腸鏡或大腸X光攝影檢查,才意外地被發現。少數病患可能因為解血便、下腹痛,或糞便粘液特別多而要求檢查,才被發現的。事實上,「大腸息肉」跟「胃息肉」一樣,是由於胃腸粘膜表皮細胞增生隆起而形成的贅肉。臨床上,胃息肉大部份學者都主張定期追蹤觀察;而大腸息肉癌性化的傾向較大,學者則主張以能切除為主。
! X0 u; E6 g# Q% w) n* w' ]
; ]! Y8 s6 N: j/ E1 U「大腸息肉」臨床上所表現的組織型態,有下列常見的四種。最常見的是增生性息肉,其大小直徑在二、三公分左右,常見於直腸,好發年齡在四十歲以上。二是炎症性息肉,這種息肉可能合併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腸炎。少數的息肉發生在孩童身上,而且散發存在直腸及乙狀結腸上,是造成孩童血便的主要原因,在臨床上稱之為「幼年性息肉」,有時此種息肉會從肛門脫出才被發現。
+ t3 J- C0 F  P( w, R( p
! h: D& ]' K1 ?% L* L  y另外一種息肉,多發生在胃及小腸,常造成腸套疊、腸阻塞以及腹痛的現象,病患之皮膚或口腔黏膜會發現有黑色素沈澱斑點,這是一種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疾病,但甚少發生癌症。最後一種息肉是腺瘤,在正常人口群中發生率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左右,常發生在乙狀結腸中;其不只發生血便,某些腺瘤會造成大量水性腹瀉,而造成過量電解質以及體液的喪失,甚至導緻脫水衍生代謝性酸血症的急症。' f# h" F) e' K7 r
) V, p% u, k6 a& M' j+ B" j
所有大腸腺性腸息肉都會有演變成癌症的可能性。因此,對於大腸息肉不論大小都儘量經由內視鏡進行切除並作病理組織診斯;對於某些較大的息肉可能需經由剖腹切開結腸來切除息肉。假若,病理組織證實有癌性化的跡象,並已侵犯黏膜肌層以下,則必須再切除附近相關的腸管,以免日後發生癌症的局部甚至遠端轉移,而失去完全痊癒的機會。
' [0 K5 w0 ]: ^# j# n4 \: o4 s" k: o( B7 t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9 F: z# X! [6 u
/ w- @  r3 }/ R" E0 l8 F' v
[發帖際遇]: 阿寶寶大福神附身讓你意外獲得五位數的現金遊戲幣47345.# ^/ U( x5 a2 R$ y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