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4 19:32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 x* c+ f( W$ w8 r& g2 l俗稱「脫腸」的疝氣,成大醫院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徐慧萍指出,包括有在鼠蹊部上方的腹股溝疝氣、伴隨股動脈的股疝氣、腹部手術傷口脫垂之切口疝氣與肚臍周圍之臍疝氣等,而以腹股溝疝氣發生的比例最高。
1 f& B2 H3 U- ^' A \
' Q2 ^/ A7 ~4 L3 R9 H; k" h6 E5 t5 r" R- Y
由於疝氣於男性發生的比率為女性之10至15倍,因此女性常會忽略到自己身體的變化,尤其初期的腹股溝疝氣多僅是在腹部用力或站立時,在鼠蹊部上方出現突出的腫塊,但在躺下後腫塊就可以被推回去,非常容易被忽略。
6 H) D* _& N$ K# T- O. j
3 I: z, C- ]) ~; E# F" W& ~# v- m/ P, k" d4 M1 }
徐慧萍醫師進一步指出,因此在老年女性常常因為疝氣逐漸增大,小腸或其他腹內器官有可能會掉到疝氣囊內且卡住而缺血,缺血的器官會更加水腫而壓迫到血管,惡性循環的結果會造成器官壞死,這稱為「嵌頓型疝氣」,有可能需要作腸子的局部切除,且會因合併細菌感染、敗血症而有生命危險,疾病之風險性遠大於男性病患。
# z2 L, Q% X" J5 J9 f5 _9 M) r/ Q
: a, J; s) N5 Z- y
- r( m" r% {5 W7 e( o4 R% X另外在生育年齡之年輕女性,約有1%會在懷孕中期發生腹股溝疝氣或是臍疝氣,隨著懷孕週數增加、腹部逐漸隆起之時,疝氣也會逐日增大而且合併有疼痛與麻木感,嚴重時會影響到行走。
5 E' _% U1 i/ @
; R2 @6 w: a& t- U- n5 n% a6 A; Y! g, T6 P' {* Y* g
徐醫師表示,雖然於孕期時的疝氣會因子宮擋住而不易合併「嵌頓型疝氣」,但是於生產過程中腹肌用力可能會牽扯到疝氣囊,產後也會因照顧新生兒之勞累與懷抱寶寶之重量而使得疝氣惡化,增加「嵌頓型疝氣」之危險。
5 @" s7 W b z7 i" \6 W4 W- _" Y* x6 ?% _! ?+ Y4 d7 q
4 \, Z* ^. T5 U0 g' `, D' d J* f
徐慧萍分析,腹股溝疝氣雖然可能在任何年齡發生,但在嬰兒時期跟成年人發生的原因不完全相同,嬰兒時期發生的疝氣,早產兒較足月產為多,是因為在胚胎時期,腹股溝處有一「腹股鞘狀突」,可以幫助睪丸降入陰囊,此鞘狀突關閉不完全就有可能會形成疝氣或陰囊水腫。
$ f+ m# Q6 S, C8 P. H) s' m
( u5 k, O; v5 U2 M; c6 A7 k# ~, `: Q" i1 K, }- G+ p9 o7 [% @
但在成人的疝氣原因,常常是因為腹壁的肌肉隨著老化漸漸變薄,若有腹水、長期咳嗽、提拿重物、抽煙、便秘或攝護腺腫大而大小便的腹部用力、懷孕、肥胖等等因素,都會讓腹壁的強度變弱,而形成疝氣。
I1 P5 A0 s8 m2 Q1 D( _" j& t7 v6 R% C q5 N7 h5 d! _
# h: C/ m' B3 A0 y6 k3 K t* ~7 ]
對於腹股溝疝氣,徐醫師建議,在發現後儘快接受手術治療,坊間有許多種疝氣帶,但長期使用疝氣帶的壓迫下,可能會造成局部的缺血或纖維化,不僅完全沒有辦法治癒疝氣,還可能會增加未來手術修補的難度,因此不建議使用。
, F0 |- h; Q4 g0 d
% h/ X- H! c4 U+ s& P
2 x2 t8 D) W% r徐慧萍醫師強調,修補疝氣的手術稱為「疝氣修補術」,手術的重點除了將疝氣囊切除外,於合併肌肉鬆弛之老年人還要以「人工網膜」加強腹壁的強度;另外,雙側腹股溝疝氣也可選擇以腹腔鏡修補,而懷孕婦女之疝氣可與生產一起合併處理,或是於產後盡早手術。
) r0 w# r& A: d. P4 P0 I" k1 l }
6 B( [$ w- r5 _+ U! D& H!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