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 你應該「總是要更好」

你應該「總是要更好」

引用:
「好,還要更好」、「一山還有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些句子,你是否耳熟能詳?
$ p4 t8 ]" r. X: `* v0 r
/ T# K9 z5 X6 ]! f8 l" a或許,我們都有過經驗,從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就不停被提醒、被要求:「你需要做得更好。」
8 A& @6 G2 R( A) A' h3 l3 k  }  B7 Z( c' q# q
「如果你有能力做到這樣,那你應該更努力做到那樣,否則就是你不對、不夠努力。」
( u2 J! F8 i9 w0 f+ e, B5 }! y5 I4 I+ b, d
「不能滿足現在這樣的成就,你應該要一直看自己不夠好的地方,一直努力,否則就是怠惰。」$ S* g( m9 K; v/ m% j3 H

( ?% V% X& K% a我們被這麼要求,活在「永遠不夠」的生活中。我們被覺得「永遠不夠」,不管做得再好,都是可以再更好的。我們不被允許滿足於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因為這樣太過「自滿」,不會「進步」。我們被要求應該要一直「自省」,一直挑錯,直到無可挑剔為止。
- ?9 h3 s) P! E- d: S+ q
4 A1 c( E! D  L, T  J7 E1 V1 M問題是,永遠不會有無可挑剔的一天,因為「好,還可以更好」,因為「永遠不夠」。
7 Q  D+ }5 a0 m9 h4 t, _# z$ A& s  m, J; I, [8 A! e% A( c* \
布芮尼•布朗博士,在她的著作《脆弱的力量》一書中,談到了「永遠不夠的文化」特色,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 p8 J! y9 t7 y& x7 i4 m7 E& k# }
/ n$ E- L" G& M她談到在這種「永遠不夠的文化」中,人們的「匱乏感」會特別的強,為了減輕因匱乏感產生的焦慮,我們感到自卑,所以我們學會比較,甚至抽離自己的情緒,藏在自己所建造的面具或盔甲後頭:我們習慣當「旁觀者」,學會不要太過認真投入一件事,或是表現得太過在意一件事,因為「認真就輸了」,因為那不夠酷。: n% y7 W4 m5 M3 m/ T. e

( u1 t' e/ d$ T; \! L' }& s那種「真實的掙扎」會讓我們覺得害怕,感到脆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認真會被別人嘲笑,那會讓最後如果得不到目標的我們,覺得自己很「沒有用」,沒有能力,非常糟糕。! i* [* q4 s, x/ R5 ~

/ m/ W( ~" J7 j1 o' Q+ U我們覺得羞愧,覺得自卑,所以,我們害怕展現「真正的自己」。- s- C7 }+ n( s+ O& Y- C
於是,匱乏感與自我價值低落的自卑,成為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過程,因為「自卑」讓我們覺得匱乏,而「感覺匱乏」更讓我們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 M# e, N" Z! R  [

( V3 @  C' @& N( `0 B於是,我們在「永遠不夠的文化」中,在匱乏感中載浮載沉。因為急於擺脫匱乏感,我們習慣「比較」,用「比較」當作標準,確定我們還少什麼,然後努力去追求。我們「抽離」,避免讓人覺得我們在意什麼。如此,就算沒有達到那些目標,至少,我們還保有「面子」。! a$ F5 y" n( n' i) ?' e
) _8 E8 Y, V+ J9 a5 c- W
然後,這種「永遠不夠」的匱乏感,讓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永遠不覺得滿足,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就算我們做到了什麼,在掌聲與他人豔羨的眼光之後,我們感受的只有空虛。因此,我們唯有一次次的「糾正」、「填補」自己的不足,直到完美。6 O- p  \1 |$ @* m% G

5 @9 ~+ \$ d+ T' y只是,永遠不會有完美的一天。於是,我們永遠感覺到焦慮、不足,永遠不滿意自己,永遠看到別人有比我更好的東西,永遠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 q5 i; T6 \2 x3 \
. O4 U6 B8 L  b4 [
你不該犯錯,你需要完美' x# o" a7 |/ E( ]3 v- }
4 z/ s& {( [. @& U
在這種「永遠不夠」、需要「不停挑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文化中,我們理所當然地不被允許犯錯,並且應該要追求完美。「必須變得更好,甚至追求完美」的壓力下,犯錯也就顯得更加罪無可恕。7 ?8 p( M8 t+ K  u

3 I) g" M- w/ m$ S1 ~我身邊的朋友曾經跟我分享一個經驗:有一次,當他跟朋友去餐廳吃飯的時候,隔壁桌的小孩不小心碰撞了他們的桌子,於是,他的杯子瞬間掉下來,摔得粉碎。1 d  C0 @* i3 [+ e4 {! S! ^2 h  g

5 X. d3 ^2 E, {! x4 g! T, h! C當場,全餐廳的人都往這邊看過來,服務生迅速跑過來,而隔壁桌的父母沒有做任何表示,他記得他當時反射性的第一句話是:「不是我弄的。」當他反射性說出這句話時,自己也覺得嚇一跳:「怎麼我第一個反應,是要先說這不是我的錯呢?」
$ h- l% F9 Y1 O; I; [: D: B8 F
; F# I2 ^# Q, O3 [回家後,他好好想了這件事。他發現自己時常對於生活中的一些小錯「過度反應」,包含伴侶不小心把水弄倒,或是東西掉下去等,他的反應都很劇烈,而且第一時間就要先說:「不是我弄的,這是誰的錯?」" q1 Y1 H6 _' Z! J* k6 x
0 O5 |; ~: O0 A$ r
而當他自己不小心犯小錯或弄倒東西時,自己也非常害怕,甚至生氣。有時他甚至會想要把錯怪在伴侶身上,覺得是因為伴侶沒有把東西放好,才使得他弄倒之類的。. M7 ?7 x% f: C* u3 n( C) C) R
! x- i: l( l; |/ ?  s
有一次,伴侶看他這樣,忍不住對他說:「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弄倒了,擦一擦就是了。人沒有受傷,才是最重要的。就算犯錯,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有必要這麼在乎誰對誰錯嗎?把狀況復原,確認重要的人是安全的,不是最重要的事嗎?」
9 L/ m" K7 @+ X! w1 p$ }9 K* e7 y3 i* i0 o8 b
聽到伴侶的話,加上這次的經驗,他忍不住反問自己:「我怎麼會這樣呢?」於是,他試著勇敢面對自己的感覺,那種「犯了小錯」的事件發生後,自己的內心感受究竟是如何呢?
2 T: m. ]+ ^7 L% B, V: z& K4 V: v6 e+ b! K" I
他發現,當他犯錯時,心中立刻湧上的是罪惡感,甚至羞愧感。他感覺到的是:「我做錯事了,不只是我做錯,我做不好,而是『犯錯的我根本就是不好的』。」( Q0 }3 _, A" y

2 @" Q& L+ _# n他發現:他深深覺得犯錯的自己是糟糕的。在勇敢地、更深入地回溯後,他記起小時候,當他犯錯時,父母總是很嚴厲的責罰他,不管是破口大罵地責罵,甚至是責打。
, M  I% i+ p# @2 }
7 k( U, l* X  m) R其實,現在的他,已經記不起當初到底犯了什麼錯,但是,「每當犯錯,就會被破口大罵、被責打」的恐懼,深深印在他的心裡;他也慢慢發現,原來在他內心,一直相信著:「犯錯,就代表不好,代表可能讓別人失望,甚至不被愛,所以,人,必須是完美的。」6 [( W; h# a3 a+ J5 y, k/ a3 W
' d5 V$ H; E) u) h8 n3 W7 i
這種「必須完美」的念頭,或許讓他事事要求高標準,讓他達到了一定的事業成就,卻也讓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放棄嘗試一些他想做的事情,因為他並不確定:「如果去嘗試這些我喜歡但不熟悉的事情,我真的有能力達到目標嗎?我是否還可以完美?」
* r' p$ a8 L3 M, p7 K' t
8 c8 C4 |& R( m! A& E) n5 Y如果我不完美,大家或許就覺得我糟糕、不夠好。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當我朋友跟我分享這個經驗時,我覺得他的描寫非常的深刻,對於他勇敢面對自己感受的這部分,我也覺得非常了不起。
/ x' P+ L' m% v# w3 M
9 ~' Q' r+ h! |4 o5 }% `4 ?) r畢竟,那是一種很真實、深刻的恐懼,而躲在「完美主義」的背後,其實比較安全,可以讓自己顯得不那麼脆弱。$ h. ^/ c6 e8 E( ]2 C) G9 v( A

7 X+ ?4 D( }7 Q2 m0 H9 y而且,「完美主義」這個詞,在這社會中,其實是褒義大過貶義的。躲在這個詞後面,就可以不用直接面對那些「不確定的挑戰」可能帶給自己的不安與無能感,也不必面對那對以至於讓我們感覺「自己不夠好」的脆弱情緒。
6 J3 Q' R# D; h- B& [2 U: L" T* s8 A; o/ x$ i- R- N+ }
尤其是,執行「完美主義」,其實能讓我們覺得有些許的「控制感」,那就是:「當我已經把自己挑錯到極致、做到完美時,這也代表你沒有機會可以嫌我,或說我不好。」
! o) A% I: f3 T- x. \
- V( q. g9 W) e* n3 O這就是「完美主義」最棒的功能:讓我不用總擔心別人覺得我不夠好,所以我要未雨綢繆,先準備好最完美的狀況。
& ?; H% g4 |, w( d
- P. C' T; y2 n: n# e所以,我們無法忍受自己有「不完美」、「可能失敗」的部分,因為那就是「不夠好的自己」,那是不能被接受,應該被剔除的。
* [8 F1 [" a7 U' K$ T( v; }% y! g' b' V  c& T2 C6 Q5 ]4 g
偏偏,那個「可能犯錯的自己」,其實是最真實而勇敢的,那個「完美的自己」,是一個符合社會期待,戴著面具與盔甲的「假我」。6 t0 c( n, b& }; R" y1 `

. H; N5 L) X. }! x  ~& L我們愈相信自己必須完美,就愈不允許自己犯錯,更不能允許自己顯露出那個「真實、可能犯錯」的脆弱自我。( c% z; W7 D. ~9 f/ N* f7 K2 W

, I7 \7 u+ G9 I: A% Q5 n" z而後,我們離自己愈來愈遠,不相信「真實的自己」是能夠被喜愛、被接納的;畢竟,「連我自己都不接受了,哪還有人可以接受呢?」+ C$ |. c9 H. ~! x

- G" z: m9 {# l, ~這種「追求完美,不允許犯錯與失敗」的文化,也使得我們失去創新的勇氣與能力,我們很容易放棄夢想,只能遵循著被社會認可的路,一步一步走向別人為我們安排的目標。
) h, b4 T$ {& m# E( t! C$ Q8 I
  l9 R& @3 U) b1 I4 m但事實上,犯錯是常有的事情,當我們能夠將「事情」與「自我」分開,我們才有能力更清楚真實自己的樣貌。
# R( Y  r* _" X% G0 Z  o2 U7 k  A
; B0 ^* k: A( E+ @+ K8 M' j即使我們能力很好,我們仍然可能犯錯;而犯錯或失敗,只是因為我做不好,並非我不好。& q7 k& O/ a3 X! S  n: i

7 r$ J) b+ a% R2 f! [
  Z6 C* _" r5 W. t+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 H5 B* z7 P, H/ x$ N3 r. t. l' j6 z9 w" Y6 @" z3 j# s3 n
作者:周慕姿
9 O$ n1 ~) Q. z. X# E. f2 H1 k: p. P9 a  b: s
出版:寶瓶文化' w! w  s, T$ z7 [
0 y' H8 E2 [! N6 U4 q; ]
書名: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6 j, Q) C- G1 E/ a# L; D

+ Q  |8 Y; |3 P2 [) q  i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