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要來設廠!德國:我們才不是歐洲病夫
自由時報 2023/09/16 在所有西方大型經濟體中,德國對中國的曝險最大,隨著地緣緊張局勢升級、中國經濟低迷,再加上產業結構轉型緩慢及勞動力缺乏等隱憂,讓原本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陷入衰退,外界擔憂德國將再度成為「歐洲病夫」,德國經長不滿,槓上《經濟學人》,宣稱經濟沒有出現病態,只是稍微偏離正常而已,而且德國正在「認清地緣政治現實」,制定新的經濟安全政策,最近致力於提升半導體製造能力的戰略(指補貼台積電及英特爾設廠等政策),就是協助歐盟降低依賴,打造安全的供應鏈。! W) q- s( x9 |
0 Z8 G: m0 a z# Z7 X M對中國曝險大 帶衰德國經濟
9 b: }2 N) B9 H# P6 k/ L4 p5 w) Q8 i; A/ T$ U- U
《經濟學人》曾在8月刊出一篇題為「德國再次成為歐洲病夫嗎?」的文章,分析了德國經濟問題,包括該國在傳統工業領域的優異表現掩蓋其對新工業投資的缺乏,能源轉型緩慢因俄烏戰暴露無遺;人才缺乏也是一大隱患。& P# v9 e3 L6 c1 O- x& Z
7 P1 j8 ^9 T2 \/ C( K- e: B( X尤其,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德國是所有西方大型經濟體中,對中國的曝險最大的國家。不僅如此,德國引以為傲的汽車製造正與中國車商爭奪市占率。隨著去中浪潮,各國政府大撒幣補貼先進製造業,培育本土產業,威脅德國企業。
8 x0 f# [' F8 P/ {/ }/ Z
6 S: J' m$ X4 Q& U: a! L C4 v對於被冠上歐洲病夫稱號,德國經濟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槓上經濟學人,他強調,這與事實不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德國經濟並沒有出現病態,「只是稍微偏離了正常軌道」。+ D& `- j. }- D7 x
: O9 w. [6 k- @/ o* u他坦言,德國正面臨結構性挑戰,包括地緣政治和逆全球化、向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過渡、人口變化和技能短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國內問題,尤其是受繁文縟節束縛。作為一個出口國,當供應鏈中斷和中國增長放緩時,「我們受到的打擊相對嚴重」。) Q) {! q' A# T2 V* w8 b
4 [6 Y" o' i6 E& D9 B哈柏克表示,德國確實經歷了一個長期「自我感覺良好」的階段,在這個時期,我們認為全球化將持續為德國帶來利益,並且依賴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但是,從普廷發動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以來,我們一直為這些錯誤付出代價。. N8 T' b Z6 o
2 L% H; ]* j7 F
哈柏克強調,我們已經理解了問題所在,並且開始調整。去年冬天,德國齊心協力,克服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以「德國速度」建立新的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同時將成功經驗移植到其他領域,例如可再生能源及擴展電網、氫經濟等,預計德國的電價在未來幾年將大幅下降。! L' p5 y* F, H; K4 [
% o) y/ g. ?) [, Q! R" v7 U
認清地緣政治現實 調整經濟戰略
( M& u/ u( s3 ?5 v1 P( v! o: h) g3 Z8 t- @1 T6 r
另外,德國也認清地緣政治現實,正在制定新的經濟安全對策,特別是植根於歐洲戰略的經濟安全政策。哈柏克說,德國正在實現貿易和原材料多元化,也在歐盟和世界上找到了貿易政策話語權。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我們負有平衡自身需求與聯盟需求的特殊責任,德國願意承擔這些成本,滿足德國和盟友的安全需求。( C7 A) W$ Y I/ ~9 ^, \1 A
; n% l' S# _: N5 r/ M, o6 G1 j哈柏克稱,德國最近致力於提升半導體製造能力的作法,應該理解為協助歐盟提高自主能力,達成降低依賴以及提高競爭力和供應鏈安全的目標。德國工業部門構成了橫跨歐洲價值鏈的起點,提供從化學品到鋁、鋼鐵和玻璃的基本材料,不僅符合德國利益,也是歐洲經濟基礎。4 a4 p' ^# l0 z: s
' ?" X4 i+ c' T3 ~: w R
哈柏克說,目前已有超過 20 家企業計劃投資,總額超過 800 億歐元,表明企業對德國經濟充滿信心。與此同時,在吸引國外技術工人方面也取得進展,儘管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相信德國將在維護安全穩定的同時,應對所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