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 降低碳焦慮 曾文生:減碳是提升台灣競爭力的機會

降低碳焦慮 曾文生:減碳是提升台灣競爭力的機會

自由時報  2023/09/04 針對中小企業面臨淨零趨勢,普遍產生「碳壓力」,甚至「碳焦慮」。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表示,壓力來臨之際,起初雖較辛苦,但樂觀來看,台灣其實不懼怕挑戰,因碳管理不考驗稟賦或天然資源,考驗的是自我管理能力,減碳趨勢盼可成為台灣提升競爭力的機會,也盼金融界協力縮短企業焦慮期,協助更快走上正軌。
8 E; T: s  b+ S+ t4 Y4 D( k. X5 H; I6 e5 E# \; N: |
KPMG會計師事務所今舉辦「氣候變遷風險對銀行經營中小企業客群的機會」研討會,曾文生致詞時表示近期「碳焦慮」一詞廣泛流行,對於減碳的確要有很高的關注,但不必然進入焦慮的程度,金融界、會計師事務所其實有項重要工作,即在給予壓力的同時要減少焦慮,打個比方,現在「課綱」改了,就要針對如何好好答題寫卷進行清楚說明。
2 d% a$ `, Z5 C' f1 c
2 J* |  ?6 _; s7 ^3 Z0 p& J曾文生指出,以經濟部處在第一線的經驗而言,接觸到大企業或中小企業時,過去幾年談及ESG這一詞,比談及GDP來得要多。而減碳是仍在發展中的工作,其實「遊戲規則」尚未完全確定。$ _7 o! v$ T" |+ n
& Z5 K* |2 W; N) Q, Z9 ?
舉例而言,各界談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會認為歐盟手上已有明確工具,開始要找全世界麻煩,包括課稅等,但其實事情並非那麼簡單,首先是CBAM放在公平貿易架構下,意即歐盟會員國國內廠商也要遵守,然而光是一個國家的內部治理,不同產業就會承受不同壓力,各國也有各自的政治考量,包括產業能否合理生存,更何況歐盟內部有眾多不同的會員國,因此制定政策工作不易,目前是警醒地去了解如何讓規則「凝固」。
. g# M* d5 h4 k% X9 W, }( d2 Z1 ]0 k  B3 c' a2 a; j
曾文生繼續說,台灣太習慣一開始就想直接知道答案,不太有興趣了解尋找答案的方式與過程,但其實過程很重要,理解CBAM各行業所定的碳邊境稅是如何訂定,理解遊戲規則背後的邏輯,對於未來預測事情發展走向很重要;他也坦言,每當去到哪裡,各界都在詢問碳費每噸要課多少錢,然而,「現在給的答案都不是一個『堅固』的答案,它真的是會變動的」,但是一旦瞭解邏輯後,會更能預測未來如何演變。2 Z2 v# [+ W) {, w; p$ D

) P) r9 z; {% H" `* l他表示,小時候考試,先是非題、選擇題、簡答題,才考申論題,現在則是碳費、碳交易、減碳等各種申論題糊成一團,因此KPMG試圖將這些申論題目開始拆解成是非題、選擇題與簡答題的「混合版」,讓中小企業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事,尤其是減碳的範疇三啟動後,任何一個中小企業對銀行、供應鏈的自我介紹就非常重要。8 U( ?+ W7 l1 c* p7 X* C

9 t" @3 d4 b3 L1 z曾文生表示,關於碳壓力、碳焦慮,希望經過各界努力,讓「減碳」變成台灣用以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機會,通常壓力來的時候,雖然日子一開始會比較辛苦,但樂觀來看,「台灣其實不是很怕挑戰,因為碳管理不考驗稟賦、不考驗天然資源,考驗的是自我管理能力,我覺得台灣是有機會的」,減碳的新趨勢會對台灣帶來正面幫助,但焦慮的時間愈短,走上正軌的速度愈快,對台灣競爭力的提升就愈快,就需要彼此共同努力。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