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2023/06/30 本報日前報導,「電子簽章法」上路20年來將進行首次翻修,數位發展部今正式發布新聞稿表示,為增進電子文件與電子簽章之普及運用,已於6月27日公告「電子簽章法」修正草案,修法包含4大方向,未來跨國契約簽訂有望透過電子簽章完成。
, ^8 a& z) N# B; K3 i( }$ k! J
4 ~9 D$ {( B7 j9 T- o
所謂的電子簽章,法律定義為「依附於電子文件並與其相關連,用以辨識及確認文件簽署人身分、資格及電子文件真偽者」,為了兼顧傳統瀏覽文件的習慣,目前有些電子簽章服務也能做到將有演算法為基礎的簽章圖像化,使用者自己的圖像,例如簽名、符號、圖像等等。
4 z4 j I7 I9 I" y
6 x: @+ S8 D' ^% b" z" y) F
這也容易造成簽名圖檔與電子簽章的混淆,認為一般圖片檔加入簽名、或簽名圖檔放在文件上即具有電子簽章法法效力,但其實單純簽名圖檔並非電子簽章法所認定之電子簽章。不過,雖不適用電子簽章法,不是法定的電子簽章,實務上仍可能具有民法上意思表示之效力,需回歸適用民法。
: `4 R, f" \: x6 D2 U
, D3 ]3 C6 m6 K3 W: m; t此次修法包含4大方向如下:
' t$ B8 O/ S% `' m
@4 w8 `/ t8 E
1、明定電子文件及電子簽章,功能上等同於實體文件及簽章。
. t3 L; k9 I- H5 @ Q. `& v$ K- Z7 W
2、實務上使用文件或簽章者,並不限於有「相對人」的法律行為,因此刪除電子簽章「經相對人同意」文字,為數位包容,仍給予相對人拒絕的機制。
. b- b9 W7 ]! k
) N; N+ ]" J* I! @; V6 _; B/ I- @$ k3、明定「數位簽章」是電子簽章的一種,由特定憑證機構簽發憑證,使用數位簽章簽署文件,「推定」為本人親簽。
1 h9 T4 [& K d/ S( ~5 I" I
2 h, h- W6 v' Z% e8 l N4、爭取他國與我國透過「技術對接合作」原則,推動與他國電子簽章的相互承認。
- M5 \2 Q# I( `6 b* x3 l
7 e1 [8 @4 @/ e; ?* I未來電子簽章法通過後,只要雙方的憑證技術相同,我國的法院便能夠承認文件的效力,諸如跨國契約的簽訂、國民在國外的文書溝通,都不需要再經過多次郵寄蒐集簽名蓋章,透過電子簽章的方式便可以完成,具有省時又省力的便民效果。
$ u, Y6 ^& y8 g6 a; f* y& n
2 [+ e1 E; u; b# u A' ?- T今年數位部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與立陶宛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便是在試行線上簽署。立陶宛方肯認由數位發展部所簽發的「組織及團體憑證」(miXed organization Certification Authority,XCA),所以有完整的法律效力。
6 G5 m1 i, p5 X6 ~
( I2 M9 D' a& @4 s2 c9 N- b& W數位部表示,已舉辦多場說明會,並向多位法律、資訊背景學者專家及公私協會請益,期能透過修法,促使數位應用機會增加,大幅提升社會整體對電子化的接受度,各界可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眾開講(
https://join.gov.tw/policies/)提出修法意見。
# c6 X9 A: J/ }7 x% p& q/ Y B
- b I- ]" z( L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