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 2023/11/02 根據對我國百大集團的最新調查,中華徵信所CRIF預估到2025年,百大集團在東協地區稅後純益總額可能與中國相等,甚至超越中國;更進一步提出,美中貿易戰引發的寒蟬效應,將「中國市場最小化」成為解決台灣產業中國投資的核心議題和手段。
; [( Y2 f+ ?; _5 P3 ~
8 ^) }( U9 P8 PCRIF今發布「2023年版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疫情經濟由高檔快速反轉的情況下,2022年百大集團總體營運呈現「3新高1衰退」的情況。「3新高」是指全球分子企業家數、資產總額、營收總額同步創下歷史新高,「1衰退」則為稅後純益總額受到高通膨侵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呈現衰退。
0 K; o) M' y( D7 P" b% W. `9 B
- ~* G1 O c) e* Q( p( ACRIF指出,雖然百大集團創下3項歷史新高,不過資產總額成長率只有5.44%,不僅低於2021年的10.02%,並為2016年以來資產成長率的新低。營收總額成長率7.13%,也遠低於2021年的17.13%。
. }; V+ t# [1 P+ K2 b- O: _1 Y8 {4 s$ H v/ F
值得注意的是,百大集團在全球布局的趨勢,東協地區增加了32家分子企業,投資家數上升到637家。資產總額成長17.56%,達到6兆5203億元;營收總額成長14.81%,達到8兆119億元;稅後純益總額成長17.32%,達到6130億元;全都創下歷史新高,且相較在中國、北美洲、歐洲、印度及日本、韓國等地的營收與獲利表現,東協地區也是成長最多的,顯示百大集團對東協國家的投資展現很高的投資效益。
4 Z8 D \; a7 P# @8 h8 O
$ J+ s O( r/ [/ X& H另一方面,在中國的投資表現則出現反轉,2022年百大集團在中國(含港澳)營收總額僅15兆3095億元,較2021年衰退10.87%,創下6年來新低。稅後純益總額7724億元,不僅較2021年衰退18.03%,也為2014年以來首見獲利衰退。
9 O/ Z7 Z/ V# u
6 @8 N8 @+ V4 i9 L9 [( V5 S百大集團在中國的營收與獲利雙雙走低,除反映出受到中國濟成長趨緩的影響,也與工廠及產能外移有所關聯。研判2018年百大集團在中國的18兆942億元營收總額已經是最高點,未來將持續下滑。
- F2 E. w5 n" D0 ^( ?$ D8 m }( J0 U# g4 o' @6 _- O
CRIF特別指出,2022年百大集團中國的稅後純益總額下降至7724億元,但東協地區的稅後純益總額則上升到6130億元,兩地區之間的稅後純益總額差距,由2021年4197億元拉近到1594億元,2023年可望再拉近到1200億元,2025年百大集團東協地區稅後純益總額極有可能與中國相等,甚至超越中國。
, |' `" v. ?& a7 Z& V4 s. a6 Q5 Q
" f/ F. H# V2 V& X. t6 I5 M) O6 V9 S
不過,CRIF也提醒,雖然百大集團對中國投資減速,不過9成以上的百大集團在中國仍然有工廠及銷售營運據點,面對未來美中關係的新形勢,百大集團的未來發展首要考慮如何調整對中國的投資策略。雖然美國政策看似主要針對半導體高科技技術及產品著手,不過其寒蟬效應已擴及至所有產業,具有指標性的導引作用。
9 z0 p) H9 g5 y( i4 K
: i9 A1 J) c9 o8 B" U
因此,CRIF建議,百大集團應盤點中國投資事業,區分為「必要倚賴」、「部份需要」、「已不需要考慮」三個等級,以便有計劃的制定移廠和遷廠、賣廠和關廠計劃;「必要倚賴」中國的產品,也要找尋替代的市場,或逐年切割。簡而言之,將「中國市場最小化」,是成為解決台灣產業中國投資的核心議題和手段。
0 s* L |( a% b/ w& `( l4 f7 ^
5 \2 X. F, ^3 {9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