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轉貼] 〈銀行家觀點〉台積電開設「德積電」 半導體業能為德國經濟注入活水?

〈銀行家觀點〉台積電開設「德積電」 半導體業能為德國經濟注入活水?

自由時報 2023/10/06 德企雖不乏技術與創新力,但國家整體半導體發展策略仍不清楚,相關人才、基建、法規、行政效率尚未到位。就算是德國想要成為歐洲的護國神山,並期待半導體產業為德國經濟重新注入活水,預計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3 ~% j) ?! n0 `8 D
2 }( D4 e7 M9 ?. V1 \6 l  k
今年8月初,台積電宣布將前進德國東部科技重鎮、有「矽薩克森」(Silicon Saxony)之稱的德勒斯登(Dresden),與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3家歐系大廠合資,針對德國及歐盟市場之車用、家電與工業應用等需求,設廠生產22到28奈米以及12到16奈米成熟製程的晶片。* u& D9 z# z4 k- _3 r3 z0 |

8 A9 D) s+ ?4 L2 x" u台積電德勒斯登廠計畫於2024年下半年動工興建、2027年完工啟動。預計將聘用2,000名員工,並且月產4萬片300mm晶圓。此一產能儘管並不十分突出,但是對於台積電而言,與歐系大廠合資設廠的布局,無疑是更緊密地整合歐洲供應鏈、貼近歐盟龐大內需市場的重要一步。* m' s3 h% c% V4 D! O
) B& X7 C" E. R. `( W
態度積極 資金一步到位 獲台積電青睞
1 h4 C/ O% E" W9 A5 Z: u然而相較於台積電,德國政府的態度則更顯積極。德勒斯登廠的總投資額達100億歐元,其中德國官方的出資補貼即高達總投資額的一半。面對美、中、日、韓等經濟強權爭奪半導體產業並競相大手筆提供補貼的地緣經濟競爭,德國政府這回可謂使出渾身解數,一反行政效率顢頇牛步的常態,直接從「氣候與綠色轉型基金」中撥出50億歐元,讓資金一步到位,搶先截獲台積電的青睞,看起來德國對成為歐洲護國神山有滿大的野心。- C4 N8 A% a& G

- M1 v! @" j7 x, y; \德國之所以表現得如此積極,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疫情期間晶片供應短缺的教訓——2021年德國車廠有250萬筆訂單的生產因此停擺,時任經濟部長阿特邁爾(Peter Altmaier)甚至罕見地公開與台灣官方溝通,直接致函經濟部請求協助取得車用晶片。* Z9 E8 n! ?4 H% m' f
3 Q  @& H  k; f
晶片來源高度依賴亞洲、再加上台海衝突風險升高的局勢,讓晶片生產只占全球產額9%的歐盟、尤其是以汽車與機械工業為命脈的德國深感不安,同時更懼怕在缺乏晶片發言權的窘境下,淪為美中科技戰的犧牲者。例如美國政府近一年來先後推出《降低通膨法案》與《晶片法案》吸引科技產業赴美設廠,就引發德國各界對科技產業出走的嚴重焦慮。4 I7 p* K$ L+ H6 _/ f1 ^8 f

$ b! A9 x% |/ l7 r/ R亡羊補牢 蕭茲要打造德成半導體大國
; J2 f. p$ i$ i' ^4 v歐盟在今年上半緊接著推出自己的晶片法案,並宣示要在2030年讓歐盟晶片市占率從落後的9%一舉提升至20%,而德國積極爭取台積電設廠,也正是急於亡羊補牢的表現。
7 p3 S; {; h/ U! |( x7 T" |6 k3 j' z: e* c$ U7 R! B8 ~3 V7 y9 ~
爭取到世界晶圓代工的領頭羊台積電直接設廠,對德國自然是一大利多,不但進一步確保了中長期的晶片供應,德國政府亦欲藉此契機扶植「矽薩克森」的半導體生產、研發與相關服務創新的生態聚落。除了聯邦政府的投資補助外,薩克森邦政府亦已準備至少3億歐元來投資周邊基礎建設,例如道路交通、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
  o7 R8 }5 G0 o& Y( r+ w- b. M- s+ o" K
據此,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進一步宣稱要將德國打造成半導體製造大國,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亦深受振奮,公開表示台積電赴德設廠,是德國實現綠色經濟轉型以重新確保其世界競爭力的重要一步。; c. \6 a" E2 E$ n

: S3 ~7 {" N7 ~: U7 ~然而,相對於德國那邊的一頭熱,台灣這邊的輿論對「護國神山」要到德勒斯登開設「德積電」則顯得有些一頭冷。特別是鑑於地緣經濟的角度,原先台灣官方與歐洲議會都熱切期盼之《台歐雙邊投資協議》(BIA),在歐洲執委會出於政治考量的冷處理下,讓談判遲遲未見進展,此時台灣半導體龍頭遠赴歐洲助拳,卻沒有換來德國或歐盟相關公開具體的承諾,也讓一些台灣論者對此「單方利德」的大型投資案表示遺憾——儘管台積電進駐中歐對台灣而言,毋寧也是將「晶片外交」深入中東歐友台國家的良機。5 F! v& g3 r) K' E9 ^! p! Z. K1 `3 F
  `7 Q2 k! {  u, M) K
目前看來,BIA卡關的困境因歐盟內部立場分歧,以及歐盟對中國供應鏈之依賴等尷尬問題,短期內恐怕都難見曙光。此外,台灣也很難期待歐盟的大當家、亦即那總是低調挺台、且向來都不願過於涉入台海爭端的德國,會積極推動此事。0 b# Z# {! u1 l/ {) L# b4 I
9 v1 w5 g# s9 A4 e/ L; q" T
儘管如此,我們仍值得藉此進一步探究,除了「確保晶片供應」這個地緣經濟的焦慮因素,以及德國總理和經濟部長面對國際科技競爭所提出之「打造半導體大國」的政治宣言之外,德國政府積極歡迎半導體投資深一層的理由為何?以及透過投資補貼台積電這樣的大廠,是否真的能讓德國經濟獲益?
6 A8 l% L( K, h. X- g% M, a" n2 M7 t7 \  o6 s/ G. d' ]
打強心針 德國疲軟不振 急需實現產業升級
6 ]# U# {) Z) ?% O4 g事實上,除了台積電之外,近期德國政府還以類似的大手筆補貼英特爾(Intel)、英飛凌、采埃孚(ZF)/科銳(Wolfspeed)在德設廠,其中對英特爾的補貼更高達將近100億歐元,是補助台積電的2倍。根據德國經濟部所公布的資訊,近期類似的補貼計畫就有31項。柏林當局之所以砸錢砸得又快又猛,一個很重要理由,便是希望透過半導體產業的帶動,替疲軟不振的德國經濟快速打上一劑強心針。3 S/ Z7 v/ O# o& ~5 ]; [$ n
, u7 ?& {* x0 [8 ^
近年來德國企業、經濟智庫以及如《經濟學人》等外媒對所謂「德國模式」早已頻頻示警:坐吃老本且拙於轉型的關鍵產業(例如汽車業在電動車轉型上的被動)、過度依賴中國供應鏈致使後者逐漸成為可怕的競爭對手、日益繁瑣的官僚行政阻礙企業創新發展、高齡化社會勞動力缺口愈發嚴重,以及公共投資塞車導致基礎建設越來越無法滿足產業需求等各種問題逐一浮現。
# `. r- ]2 P8 I! ^4 m0 s& x8 D; ]+ w$ M9 s4 Y# @
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後,西方對俄經濟制裁導致天然氣等能源價格暴漲,又進一步對高度依賴俄國廉價能源的「德國模式」造成嚴重打擊,更成為讓德國原本存在之大小毛病合併發生連鎖反應的觸媒。, T4 u# u7 Y+ D8 C3 X$ M

! h8 d% ]. ^0 s$ A& R8 ]疫情解封後的德國並未像其他國家一樣迎來景氣回溫,自去年第4季起,德國國內生產毛額反而連續兩季負成長,經濟表現甚至比疫情前更差。在國際貨幣基金(IMF)對各國2023年的經濟預測中,德國在大國同儕間敬陪末座。根據德國指標性智庫萊布尼茲(Leibniz)經濟研究院(ifo-Institute)對最糟情況的預估,德國甚至可能在接下來數年內都會陷入經濟成長停滯的窘境。3 ~) j. t$ h$ @% C& Z# G) H7 S; h" W

. j) N$ q, T0 s& G近期以來,德國業界的壓力升高並對景氣普遍悲觀,媒體與社論更是頻頻討論德國是否已步向產業出走與「去工業化」的危機。然而,德國當前執政的「紅綠燈內閣」對德國經濟問題的對策卻遲遲不見成效——其欲訴諸產業綠色轉型以同時解決經濟與氣候的兩難問題,但執行面的混亂卻使進度相當不理想,也讓執政團隊的滿意度持續探底。8 v- e8 f4 M0 d3 C7 I6 ]- X/ @& ~

( u' ~" {) u4 U1 m) Q& [9 n, I  ?在此背景下,透過高額補貼吸引科技大廠落腳並帶動業界信心,掃除關於德國可能「去工業化」的疑慮、重建德國作為先進工業生產基地的形象,對德國執政者而言就成為另一種希望的來源。$ e5 x2 m2 w  \: ]
6 T- E" r; A4 r
然而,大手筆補貼半導體產業的策略是否真能有助於德國脫離經濟停滯衰退的泥淖並實現產業升級,答案恐怕也不那麼簡單。/ W1 K# m2 K4 R% T3 |( N! V
- b/ S3 N2 F0 n* v1 ?( V. g
憂步光電後塵 整合中型企業 彈性創新或有解
' G; `2 N3 |% i+ b8 k4 [首先,補貼半導體產業早已成為各國的常態,德國近期成功爭取台積電、英特爾等落腳設廠,相當因素來自於柏林政府給錢給得夠快,而非德國產業環境比其他競爭國更加突出。甚至科技廠在設廠德國後,還得面對如科技人力荒、官僚行政複雜、能源價格居高不下等終究迴避不掉的罩門。有專家擔心,德國半導體產業日後可能步上光電產業的後塵:砸入大量補貼扶植起來的光電產業,德國終究留不住,如今太陽能板的生產線幾乎都已出走德國。& d5 E9 K: {- o9 n% f# |
# H/ N4 s! \, _5 i8 ]! u
此外,半導體產業空降德國,也可能對其他產業造成排擠效應。萊布尼茲經濟研究院院長弗埃斯便指出,對半導體產業高額補助來自「氣候與綠色轉型基金」,無疑將排擠德國產業的氣候轉型,而這同樣也是德國經濟在未來能跳脫困局的關鍵。並且,高耗能的半導體產業也將排擠其他產業的用電,當前能源價格居高不下,這也很可能造成被排擠的產業出走。況且,半導體產業在嚴重科技人才荒的時機進駐德國,恐怕也將演變成與其他科技產業搶人的局面。# J8 Y0 X6 O" E- d% K% B
' P* o8 H: z$ ^4 O
總而言之,根據弗埃斯的見解,半導體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可能形成互搶資源與人力的零和遊戲,對德國當前的經濟困局而言,投入鉅資吸引半導體大廠空降德國未必是最佳解答。
; n  d- k% n, {  {; L. S. i2 t6 M
# P' w5 f+ j  |! b. o那麼,德國半導體產業的出路會在哪裡呢?觀察德國創浦(Trumpf)和蔡司(Carl Zeiss)這兩家企業與荷蘭頂尖半導體設備供應商艾司摩爾(ASML)的合作模式或可窺見一二,創浦和蔡司都屬中等規模的企業,然而前者掌握關鍵雷射專利、後者則長期專精光學技術,兩家企業都與艾司摩爾EUV曝光機的生產緊密整合,共同形成極具競爭力的產業網絡。
/ C5 u9 l( z4 D" e  T8 r8 v
4 O+ S# U" A/ j5 d, o; c這種由諸多在地中型企業彼此緊密整合所形成的產業生態網,有別於美系與亞系實現生產鏈垂直整合的國際大廠,反映著歐系半導體產業彈性創新的在地特色,或許也是德國半導體發展的一個可能方向。
! k* C4 U" |; \. r7 s$ U, I* ?0 z- A6 V8 \% Y0 ?8 p) \
只是,目前德國企業雖然不乏技術與創新力,但國家整體的半導體發展策略仍不夠清楚,相關人才、基建、法規、行政效率也都尚未到位。因此就算是德國想要成為歐洲的神山,並期待半導體產業為德國經濟重新注入活水,預計還有相當一段路要走。& {4 @9 z9 h0 P% }$ C3 j% [. [1 F

/ T- `) n- n/ c6 }" r5 f(本文摘自2023年10月份《台灣銀行家》月刊,本文作者畢業於政大新聞系、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現定居於奧地利,撰文:黃哲翰)
4 ]- U" T" V. M* U
' y. ^) q9 D0 _0 d
$ a) i) x: ?$ w. Q; G0 ^# \
[發帖際遇]: gravius去許願池往裡面扔了遊戲幣7元。
4 p0 V; o9 b& h) ?1 E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