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2023/02/07 中國偵察氣球入侵美國領空遭擊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白宮記者柯林森(Stephen Collinson)撰文分析,這次中國氣球事件恐成為世界強權新危險對抗局面的關鍵時刻。
' |! _* R' I' {) H/ ]% G8 i
\- e( L0 I7 H; a4 \6 _
柯林森指出,這是美國人首次體驗來自中國國安挑戰的具體象徵。美國情治單位將這枚氣球描述為偵察氣球,和日益升高的間諜、經濟、資安、軍事和地緣政治多重對抗相比,是相對低科技與溫和的國安威脅。
* d) [9 t5 u/ {" w% e: B! U+ {
# o2 f1 w# U! d' g. c' m% q不過,柯林森指出,這枚氣球在美國本土上空飛行多日遭擊落前,在一瞬間令人想到中國對美國本土的威脅並非遙不可及、僅止於理論或是在未來幾年後才會出現。
& u! j# i4 N' y3 C% V. ^7 J. S: w: Q" W
此事同時也凸顯美國當前國內撕裂的情況,國安威脅當頭之際,華府朝野雙方的第一反應不是團結一致,而是相互指責。
! c) A" H, F; N6 h3 S; d: u @" c
. O+ j& b! r0 p6 @# A隨著共和黨的批評聲浪加劇,拜登的處境更為不利。這起氣球事件不容忽視,尤其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即將訪問北京之際,因此布林肯後來取消了北京行。
7 ]% | N$ E4 U$ y% ?! }; h
- {* Q" i6 R% U, j聯邦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Mitch McConnell)昨天發表聲明說:「我們不能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嘲弄我們的領空。」
: k. x. `0 P* A/ {9 _
3 I0 {. J- b4 Q! [
柯林森指出,在這次氣球入侵美國領空事件以前,由習近平去年打破常規取得中共總書記的第3任期後,到美國的下屆總統大選之前,原本有個小小的機會之窗,華府和北京若能趁機政治降溫,可能有助於緩和雙方的外交緊張,但現在恐怕已經錯失這個機會。
h0 Z3 y$ o v: J
2 z1 W4 a0 m7 r; m氣球危機掀波對拜登構成棘手難題,也意外地分散外界對拜登7日發表國情咨文的關注。而這次發表國情咨文實際上將是拜登展開競選連任行動的時刻。
7 v. R6 [- J, H) D: u7 G
6 @# @6 D( X9 L* c9 D ?2 ?拜登決定在氣球飛到大西洋岸上空時才把氣球擊落,給共和黨人提供了一個大好機會,他們希望在他預期將宣布競選連任之前給他貼上軟弱的標籤。
) b! k6 R- g4 I" B* s' e+ V4 S8 C- S
' _3 F7 E t7 [* M+ I- \0 `( S麥康奈說:「一如往常,在國防和外交方面,拜登政府一開始失之優柔寡斷,後來又淪為慢半拍。」
7 Z* |# N# L9 W! Z+ a0 J
& q0 e9 ~. ]) I7 T9 F9 _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則將此事件定調為對美國強權赤裸裸的挑戰,並暗示拜登的溫吞行動令人們質疑他是否會在面臨中國更嚴重的威脅時挺身對抗,例如在北京威脅台灣時。
7 N8 k2 g( M: @& n
: \# z) z4 B6 ]: D$ M( H身為參院情報特別委員會副主席的盧比歐在CNN談話性節目「美國國情」(State of the Union)說:「這起事件向世界傳達的訊息是:『我們的氣球可以飛越美國的領空,你們對我們也無可奈何。』」
/ r+ K N- U I% y) z, l
8 k/ A& S/ c4 m7 F1 g& z4 }$ N拜登政府為對抗中國,已強化美國和亞洲盟邦的關係,像是獲同意擴大使用菲律賓的基地,以及和日本達成協議,增強當地美軍陸戰隊攻擊能力。
3 n) Q& ]: ~' M$ u
- [* I: Z/ p9 A! b' A* i拜登同時也提升西方取得和製造半導體的能力,在這方面給中國迎頭痛擊。儘管如此,氣球事件仍可能對拜登帶來不利的政治影響。
; E; E, l# m' g" j' c1 ?
: g" W# }9 y; [! \8 E3 j* n這場政治風暴可能會讓致力避免中美關係出現危險倒退的努力變得更加困難,而避免中美關係惡化正是布林肯計畫訪問北京的初衷。
) W4 Y) P, x Y8 Q
3 y! J9 j8 w9 a9 l" A4 L布林肯出訪前夕,有跡象顯示深受國內問題困擾的習近平政府希望在去年峇里島拜習會的基礎上,緩和兩國的緊張關係。外界甚至臆測,此行可能會促成雙方宣布今年舉行另一場中美領袖峰會。
& Z" J; \$ P/ ^9 V* }9 s
# s$ @5 w# | i& J( R! x然而,如果氣球事件使美國公眾輿論更為反中,拜登將更沒有空間運作減緩對峙的外交手段。
- Y/ m* |0 o: X5 W+ H* j& @3 _8 u+ ~$ R8 C
另一個風險是,氣球危機可能會加劇原已緊張的局勢,像是美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南海和台灣周邊地區的頻頻遭遇。又如雙方艦艇指揮官的溝通不良也可能釀成軍事衝突,引發情勢廣泛的升級。
& r& [' W$ V9 y4 ~ F; k/ k
0 N6 F+ U% m$ p" k( }5 Y5 q# D2 j2 O這就是為什麼建議中美恢復冷靜的專家對美國空軍上將米尼漢(Michael Minihan) 撰寫的備忘錄外洩不滿的原因,米尼漢在這份備忘錄中警告,他的「直覺」告訴他,美國必須在兩年內做好與中國開戰的準備。
9 R3 H* {4 O, s6 C& o6 k
" V1 X. K) y% U; f8 L6 _: k$ {( ?這份備忘錄並不符合美國對北京軍力的評估或對其有關台灣企圖的評估。但它加深了衝突正在醞釀而且可能難以避免的感覺。
6 _( o" r/ I/ W% [. S& d
' t- @ p# ^& Y w
柯林森指出,美中關係在災難性時刻獲得化解的前例不少,這也表明如果發生更廣泛的衝突,雙方及世界其他地區都將付出極端的經濟和人道主義代價。
. n7 B" Q# q1 _+ ]0 x5 w, C
2 {: e- S& H1 \0 W& \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中國駐貝爾格勒大使館遭美軍炸彈擊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稱這是一場意外,但在中國引發憤怒。2001年,小布希總統(George W. Bush)上台後,一架美國偵察機和一架中國軍機在南海上空相撞。中國飛行員罹難,而美國透過密集的外交手段,在11天後營救出在中國島嶼迫降的美軍。
9 j7 d9 I u4 Q2 s2 d$ L1 Z1 z: u3 Z! q9 G3 S9 G
然而,這些事件發生在一個不同的年代,當時美國的政策目標是要帶領中國進入世界經濟體系,成為競爭者,而不是敵人。這一作法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轉向民族主義路線,而且勢力和野心大增之後,已宣告失敗。
" g5 S' X3 h. h' T8 M; k: z- D+ E
2 H; T* ?( L3 E& e
美國希望促進民主、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體系和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力量,但20多年來,華府日益認為北京的目標與此並不相符。
. P- T( Q- W0 B5 b" o3 r4 K3 R# @9 i( f
當美國談到為對中關係設置防護網,以及捍衛西方支持的法治時,北京認為美國想破壞中國成為大國的命運。正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月底所說:「中方不迴避也不懼怕競爭,我們反對的是以競爭定義整個中美關係,反對以競爭之名實行遏制打壓之實。」
' ?* Y) U( H' u7 D. ?; K; i. J2 K
" J. B: _! B7 N% E- x柯林森在文章最後指出,這正是為什麼中美不少觀察家認為美中現在已步上不可避免要發生衝突的路線,在一個氣球看似無害地飛越美國上空之後,這種充滿厄運的可能性似乎更有機會發生。
- n. P: Q. X/ A0 ~
7 s% S2 L" @1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