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癢的息肉也會變成癌!
5 ?- p9 G& T. X* o
1 {6 c _8 E9 S' G4 a) c2 g50歲男性,無腸胃息肉、癌症家族史,也不抽煙喝酒,身體無任何不適,在體檢中發現有大腸息肉,切除後經病理化驗為管狀腺瘤,目前定期做腸鏡檢查追蹤。
' b' i' J5 m7 y+ W6 Y: [
9 c# f$ a( |/ a8 R+ B36歲女性,在兩週內血便兩次,平時排便習慣正常,無體重減輕,大便軟而不費力。大腸鏡檢查發現,大腸有多個大小形狀不一的息肉,其中最大者作切除,檢驗結果為管狀絨毛腺瘤。
' e* I3 E. q8 T0 X% H7 r: a
+ B5 Q* g. c" w3 D, ]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指出,根據統計,在胃鏡檢查時,有1%會發現有胃息肉;大腸鏡檢查時,有15-30%會發現有腸息肉。發現息肉的比例有增加的趨勢,可能是因為對健康檢查的觀念改變,做胃鏡、大腸鏡的人數增加,因此發現息肉的人數也增多。另外,飲食習慣的改變,高熱量、精緻化的飲食,也是造成罹患息肉人數增加的可能原因。
7 h8 c( @5 p9 U- q6 e; M: x
- _6 [3 o# T! \: e5 P9 ~9 R什麼是息肉?王志堂表示,胃腸息肉是指消化道管腔內黏膜所長出的贅肉,在切除後仍有復發的可能,可以是單一個或多個,小至1公分以下,大到10公分以上,好發於直腸、乙狀結腸,發生率男女相當,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胃息肉演變為癌症的機率不高;但腸息肉大小大於1公分以上,外觀呈現扁平隆起狀,病理組織為絨毛樣的腺瘤,演變為癌症的機率較高。胃息肉會依據大小、外觀,來決定是否需要切除;而腸息肉轉變為癌的機會較高,因此一定要切除。
, _- s @" W! s3 [( _% V- T
. t Q% m4 W2 L( |6 s$ o息肉可分成:
! H' o2 w, p( E1.非家族性息肉:
+ ?. v# O+ Q: e# G% ?8 c7 `
(1)增生性-最常見,癌變機會小
9 R5 b, h3 d% I) Z8 i(2)發炎性
. M6 y9 T: O" d0 S! Z9 ~2 @/ v9 [(3)腺瘤性:a.管狀腺瘤b.絨毛狀腺瘤c.兩者混合型
. p1 X6 Z3 o5 `
* O, ~3 n* ?* v4 c. E2.家族性息肉-遺傳病,易發生大腸直腸癌。
2 j3 X8 [2 j. |+ I. O5 q
有何症狀?王志堂說明,一般罹患息肉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部分會有血便、下腹痛、水瀉,或糞便粘液特別多,少部分會出現體重減輕的情形。
/ t1 Z) K. Y: W* F a4 q5 r
* L# o3 L& [- Z' f/ w/ f: o, i治療方面,以切除為主,根據統計,腸息肉未做切除,五年後有2.4%會演變為癌症,十年後有8%,二十年後有24%。腸息肉切除後可降低發生大腸直腸癌症的機率約76-90%,息肉切除後的復發率約30%。
$ m' e! M' ^( W& u2 S8 s" }" V, J/ v, h l, }
高危險群有哪些?王志堂說,年齡大於50歲、大腸息肉病史、大腸息肉家族史、大腸癌家族史、抽煙、喝酒、高脂肪飲食習慣、體重超重、缺乏運動者,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高危險群。
8 Q$ J; _+ n1 X- ]! ]6 _; V/ S5 d) W5 c7 Y% @+ W- K- `3 s
哪些人須接受大腸鏡檢查?王志堂表示,會建議下列四種族群定期接受檢查,減低罹患癌症的機率:
5 O8 |0 C, F1 s, G5 u
1. 息肉高危險群
+ y P+ c7 h/ E2. 缺鐵性貧血男性
/ V0 p8 }* N$ R* `3. 大便潛血陽性反應
0 L4 B- i+ J% G+ g4. 更年期後缺鐵性貧血女性
% u4 |$ b* \2 E# J' P8 s5 m' V
5 h8 W9 l# m& k ~7 W! a: j" l最後,王志堂提醒,目前認為大部分大腸直腸癌是來自腺瘤,這種由腺瘤演變成癌症的過程已從流行病學、臨床病理學及分子選擇學的證據得到支持。腸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三位,因此,罹患息肉的高危險群、缺鐵性貧血的男性、大便潛血陽性反應、更年期後缺鐵性貧血的女性,都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息肉,及早切除,才能有效的預防預防大腸直腸癌。
0 {# h v6 D9 o! K# d: s8 g
/ }$ x0 }* }. v. ], e4 J2 j8 C' p. C- g" @7 M$ I- T
新聞資料來源: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
, ^$ d d$ j6 j5 E4 U6 Q
/ J: l/ m! h; q9 H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