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英國2007年麥田圈照片集 [打印本頁]
作者:
CID冰水 時間: 2007-12-23 16:12 標題: 英國2007年麥田圈照片集
來源:http://www.cropcircleconnector.com網站 2007年12月9日 ; \- o K3 I6 D% p( e
8 @$ L" f! E2 P! S) R; \
( j) U( E$ Z4 u2 S6 j
6 R' ~7 v7 e4 u4 Q5 P
& J8 e$ d% w4 X2 {" W9 D6 d3 h$ `( W% c+ r5 Q. r: e
2007年7月出現的太極圖麥田圈 7 u' u$ V: w% l0 f# I
4 p- ^5 Z* Y- I& G! q


- U+ _, ]- v h; x9 ^& u, o3 C- H# x% e# B. v



2 ~ A% u$ l) V: C, A
& R% E7 i9 [, A2 b



& m7 L9 t7 }2 j) L! C/ t4 F


* I0 d5 K- m# E! t: D: f4 W
* w7 ~' W' _9 B1 F( K+ l7 G






/ b( k: q. V2 H% c5 f4 T" X
$ L. e1 w# `" ^8 S$ }+ `0 b! V


' e8 `3 Y6 t) o0 ^( w+ u
' j! _# ?! @8 _' K


$ D/ V1 ]8 I4 H9 |. i3 E+ v2 I3 {# d1 `5 m" |2 D2 E



6 Z+ c/ i$ Y5 T" A x6 E( H' a7 R8 @7 ]- r




: `1 D `, h3 p, B1 h' z( W" S+ |7 l: ~" t6 o* t
: A) @3 v. ]; x# I% p- q: N
& {( \" r: ]7 D/ d% u7 r! g看看哩
% A' T5 b9 z9 x$ @7 Y' Z6 h w. W1 G4 {8 O
: E; j2 @4 h6 t+ l1 N3 C
" @3 e, {* }) S! j
3 K9 L# @' W+ i很有趣吧....
作者:
CID冰水 時間: 2008-5-13 12:19 標題: 補充麥田圈

1 O6 d8 H& D8 @# x- _+ e( P7 R
. j' M- Z, z; n6 `; }; P( n
" B) H8 i2 h, U8 a5 j
) [! Q/ ~7 ^$ S# v: T9 q
7 b/ B& e0 `% m; @
. ?" b q7 S8 O% }( N7 i0 n
: N) E' ^$ c. {. _
7 C3 e# Y, H1 u6 l5 a( k! z4 U
2 V' G x* ~! Z4 n/ j% A8 A: `3 A麥田圈之谜:3 K# _; ]8 c7 c0 m. f _# B
英國人Colin Andrews在1983年起發現麥田圈,在麥田圈的麥田周圍沒有任何足跡,圈內麥稈因彎曲而倒下,並未折斷。麥田圈內的輻射量較大,其麥子的收穫量不但不減少,反而生產量提高。 0 t* z& E$ k* \! P) s/ Y
根據麥田圈的形狀發展歷史,由小型進步為大型;由簡單線條進展為複雜曲線圖案,包括幾何圖形、動物形貌、電腦圖畫、文字等等。. K' S& u) k2 S& S5 C' Z- m' d% w
目前,全世界有不少的科學家在從事麥田圈的研究,關於它們的成因也是眾說紛紜,到目前為止尚無定論。相信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我們終有一天會徹底弄清這個未解之謎。
7 @. c9 p2 w: O
[9 Z! h% e. O5 j& l& O n麥田圈的简介:' q. R1 e: G9 i' c- y" _
最早發現麥田圈是在1980年的英格蘭,其後不斷的在世界各地出現,例如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南美、亞洲和澳洲等,而且以英國西部的麥田、古蹟址、古墓及瓦塞斯郡 (Wessex)附近,出現的次數最為頻繁。除了麥田及玉米田出現較多外,在稻田、草原及雪地、沙地上都曾經出現過,在春夏季農作物收成期中出現較多。
23年過去,麥田圈的數量不斷增加,而且遍及全球,圖案亦變得越來越複雜,由初期的小型簡單圓圈到近年的大型複雜圖案,如幾何圖、動物、古文字、星系圖、混沌數學 、 肝炎細圖...
種種分析顯示,麥田圈是由強大能量作用於瞬間中產生,當中隱藏了數學、化學、分子科學訊息,故此,極可能是地球以外的高智慧生命體希望人類以同樣高智慧去消化這些訊息。, s" W0 M/ H1 S. q9 }/ J1 t
這一連串宇宙符號就像是一串不斷演化的宇宙訊息對話,最後會演變成什麼樣子,似乎要視我們的反應而定....
# q/ e1 c' U& Q# x- f% C
1 ~/ `% h1 H. Y# P; l$ B# W" }: ~3 p5 _
! g. _5 l9 O, t
% T' m8 {) l1 D*自從80年代開始,己經有不少麥田圈被發現過,最初圖案簡單,只有幾個圓圈,有人懷疑是當地的農夫惡作劇,不以為然。但近年來,英國著名的石柱群附近地區,不斷出現神秘麥田圈。
6 |! |/ ^7 @& A( r: V! K& {; h) a. T b
隨著日子的過去,麥田圈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圖案亦變得越來越複雜,而且更有人拍下過麥田圈形成時,上空的而且確有一個奇怪物體飛來飛去。此外,無法解釋的是,麥田圈上的植物是沒有折斷的痕跡,只是植物的生長方向有不尋常化。. @" _8 X2 s A6 Q" a4 ^
! Y( }& G$ \. s2 U
1972年,英國出現近代第一個麥田圈: 農田在成熟季節時出現各種奇趣圓形圖案,圈內麥稈有層次、工整地彎曲倒下,高空看下好趣緻!圈內麥子多產40%、土壤有微量幅射、且常與UFO出沒有關,近百人親睹稻田圖形在廿秒鐘內形成。
" u) Y5 l% x9 J& S: m
, z# `; @9 |. `分辨麥田圈是否人為惡作劇最易不過?因為非人類制作的麥田圈有幾三大特點:; ~& R; p3 X- H. e& T4 q
一)完全沒有破壞痕跡,一粒榖也絲毫無損地被壓下而改變方向,並非踐踏或機械屈曲而成。
5 H3 ]: ?0 s: J% W二)麥稈大多在離地一吋的第一屈曲。' r6 }2 K+ K b5 j
三) 稈身加粗,稈內有小洞, 胚芽變形。
7 y( D( D6 Q& K, ~: Y9 ?四) 麥稈的分子水晶結構受彎曲位置的炭分子結構受電磁場影嚮而異常,但竟然能繼續正常生長,絕非人類科技可及。- p( y* [; V" X6 A# a% S) I4 ^5 Q& n
五)圖形以絕世精確的計算繪畫,常套用極複雜的零曲率幾何,黃金中數。
! A/ ?- G7 W1 v六) 麥稈像分層編織: 順或逆時計方向間隔倒下,有時多至五層,但每粒穀仍像精緻安排一般秩序井然。6 l8 o: q& p; [! G, E: e, U
七) 圖形內外的紅外線增強。
( M/ g4 U4 d9 K+ }2 z; j* {1 R八) 電磁場改變,指南針,電話,電池,相機,汽車甚至發電站失常。2 B' j* ?& C, T/ {, d* ]
九) 幅射增強三倍,電磁波驟跌。* r; |. Z! r. K# E
十) 動物遠離現場,出現前舉止失常。
9 E- `/ X E- i* L- |十一) 大多在地球磁場能量帶出現。* c/ P+ v* q; B1 M2 D# D; k
十二) 圈內像烘乾的泥土內含有四種非天然放射性同位數的微量幅射。+ w+ s6 [$ }9 ]7 ?' }
十三) 通常於子夜至凌晨四時形成。
/ A' |! c5 e; x; f% x3 F% W! T4 Y) L8 v+ v$ ~. a
至此你該看穿電視上兩個美國老人和三個英國小子造的麥田圈鬧劇是故意放的煙幕吧!!! $ h/ x* S! t6 l2 u; ~ Z
. O4 N5 |! ]( N- ^6 v) E28年已過去,麥田圈的數量不斷增加,而且遍及全球,圖案亦 變得越來越複雜,由初期的小型簡單圓圈到近年的大型複雜圖案,如幾何圖、動物、古文字、星系圖、混沌數學 、 肝炎細菌圖...種種分析顯示,麥田圈是由強大能量作用於瞬間中產生,當中隱藏了數學、化學、分子科學訊息,故此,極可能是地球以外的高智慧生命體希望人類以同樣高智慧去消化這些訊息。麥田圈有別於一般轉瞬即逝的目擊/接觸現象, 任何人也可隨時回到"現場"測量証據而不需依憑陌生的証人,可見有"人"正嘗試以各種形式和我們溝通!!!!這一連串宇宙符號就像一串不斷演化的宇宙訊息對話,最後會演變成什麼,便要視乎我們的反應而定。
. p* p1 H/ i( o& @1 G. E4 m& W2 _2 b( n K+ u* e/ u. M
曾經有人說麥田圈只是龍捲風或雷電做成。其實龍捲風的成因到現在都不是太清楚,但背後的原理都離不開空氣橫切急速對流,這些對流都是隨機及不規則的,所以是絕無可能做成有規律而又非常複雜的麥田圈。而且龍捲風經過的地方必定會把周圍的麥稈扯起,可是麥田圈的麥稈只是屈曲罷了。如果是雷電做成的話,必定會把麥稈燒焦,但麥田圈的麥稈並無燒焦的痕跡。
$ N6 _% M K5 a- O u2 ^+ J: L
- E+ ]$ s* ]/ Y6 W* U, r有專家把有關的麥稈作DNA分析,發現麥稈的DNA出現突變,使到麥稈的一邊比另一邊生長得快,因而導致麥稈的屈曲,而並非被壓扁。而DNA的突變過程是在一晚之內發生,所以排除是由輻射的影響。至於什麼因素導致DNA突變,仍然是個謎。: B" y+ T: r$ K5 U* t! ^3 I8 G1 N8 Z
歡迎光臨 風之國論壇 (http://wind.talkapple.net/)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