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11-29] 太 陽 系 (Solar System) 詳 盡 資 料
[打印本頁]
作者:
CID冰水
時間:
2007-12-23 15:57
標題:
[11-29] 太 陽 系 (Solar System) 詳 盡 資 料
太陽系 (Solar System)
+ F, U3 B0 m2 _: ~" ?
土星 (Saturn)
1 y8 U, \4 A8 ~0 H' w
# y( ]# i. S R! z# A
4 a- p+ G" e% u1 C
8 y& m" S) T3 v% Z- q1 x: T9 F' g
+ `+ q% G. H% _1 I$ d& ^1 t
土星檔案
- C) _9 B4 o% J' M8 |0 S
NASA飛越土星衛星-泰坦表面的動畫 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行星,由內而外排行第六,擁有超過四十七顆衛星。土星經常被厚雲覆蓋,大氣狀況與木星相似,但暗帶紋與亮帶不如木星般明顯,刮風也不如木星般頻密,但風力較強,偶然也會出現白色的雲。土星的兩極會產生極光。土星平均密度 (0.7 g/cc)比水低,擁有巨大、明亮、由細小冰粒構成的光環系統,在地球上用望遠鏡可以很容易地觀測到三個同心光環 (A,B 和 C)。光環內有很多結構(例如卡西尼環縫 - Cassini's division) 正受著衛星引力的影響。牧羊衛星 (Shepherd satellites)把最外層的光環局限在它現存的範圍內。光環包含數以萬計狹窄的小環 (ringlets),是粒子密度較高的地方。
8 R8 y1 f% ?# z8 \; }
6 V/ C5 \% e1 c) ]! f9 K4 b9 w
小行星 (Asteroids)
0 H0 ]; y9 |+ q* M3 U/ H! X
5 i" v% V& z& p& t( b/ M8 D
& d @" l$ [* i( K) D+ `
3 Q2 }5 H0 J9 w3 e& I/ p
一些繞太陽公轉的細小岩石殘骸。大部份小行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asteroid belt)內。它們的軌道可能受這兩顆行星的萬有引力影響 (火星的兩顆衛星可能是被俘獲的小行星) 。只有超過二十多顆小行星的直徑大於 200km,其餘大部份的直徑都只有 ~0.1 km,呈不規則形狀。最大的谷神星 (Ceres)直徑約為月球的三分之一,並於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國際天文學聯會歸類為「矮行星」(DwarfPlanets)。大部份天文學家認為小行星是一些不能集結成行星的原始岩石;有些人則認為它們是很久以前一顆瓦解了的行星碎片。阿波羅 -阿莫爾物體 (Apollo - Amor objects) 是數十顆軌道深入內太陽系的小行星,可能仍有很多這類小行星未被發現。
5 J0 Z% t& y# K6 h
9 h3 S N: x2 K2 z% @, F
小行星帶 (Asteroid belt)
. R8 n& w" w5 V0 b9 ~# P
' Z) R( A& q* L
6 @1 s5 u9 y- }3 T
1 X3 P- v3 H7 e- I
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由散落的小行星組成,它們大都是直徑小於 1 km 的岩石殘骸。
# s$ q: H3 j2 v1 ^* t4 h
日振學(Helioseismology) 透過研究太陽表面的振動模式來揭示太陽內層結構。太陽內層的狀態會影響不同的振動模式的強弱,運用多普勒效應(表面移近地球->藍移,表面後退->紅移) 量度太陽表面的振動便知道太陽內層的移動、溫度、密度、壓力與自轉速度。
2 a: f( z5 z. J- n) s7 j7 e
, e! n' B- t. p+ L
日珥 (Prominence)
$ U$ L2 z! } ~
) l/ E C6 d( V2 @$ y: ~7 n; ]
0 D. i' N% B! O
從強磁場區域噴射出來的紅色熱氣體。這些電離氣體 (主要為氫) 被困在磁場內。不少日珥呈弓形,就像鐵砂灑在磁鐵板上。有些日珥只能維持數小時 (爆發日珥),有些則可達數月之久(寧靜日珥)。
7 t* T b& o! t9 Q$ b9 W$ S2 E
: @# E; k; }8 E2 _! c
日冕 (Corona)
" P+ o8 k* D4 v7 F. a5 H$ I! B
3 L$ _# e4 S9 U u
/ Q4 D2 S [# p4 b- w* W6 U0 Y
太陽最外層大氣。只能在日全蝕時看見。向外伸延至很多個太陽半徑。溫度非常高 (500,000-3,500,000 K),並向外遞增。密度非常低 (~數顆粒子 / cc)。一般相信色球與日冕的異常高溫與太陽強大磁場所釋放的能量有關。
' v4 l) l% m( g1 R1 y* H, w
7 u' o# u. X/ Q' r
太陽 (Sun)
) r1 s" z% X2 ]- ]2 R) L9 Y! C
; i( r. j, p- V: a
) q \! R" `, J! B1 o
& f1 }9 C1 @' T" Z( H
太陽檔案
7 S2 S4 z2 P0 z% x9 R5 e' U
位於太陽系中心,是一顆能發光和熱的恆星,它透過在中心的核反應而產生能量。它的質量比地球大三十萬倍。八大行星,從「上面」(地球的北極)看,在近乎圓形的軌道上,繞太陽逆時針方向公轉。
4 Z# j- u# O) S, b% Q
5 C$ C$ Q2 u( E: |+ H$ O
太陽風 (Solar Wind)
8 }( O4 ?7 G) s. n; X% u
$ c# x# i: t( K7 X2 y; x6 F3 W
: |: A ?) `% ?/ h3 q- q
2 j5 C4 Y" T) d1 t! e
從太陽吹出來的高能量帶電粒子。
+ s9 V6 c8 h( v# o
0 f3 G2 f: J8 T4 z g; ]( r
太陽常數 (Solar Constant)
7 c( w7 M; {' a* d$ v5 a
太陽常數 = 抵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量 ~1360 J/m2s。太陽常數改變 1%,地球溫度便可能改變 1-2°C。太陽常數的變動可導致地球氣候長期改變 (例如冰河時期),而太陽活動異常低潮的期間,太陽常數遞減 (例如蒙德極小期)。
" J6 Z+ o, O7 C1 N: D4 m$ I4 O
4 g; ~0 ?, T, g0 o+ Z
太陽黑子 (Sunspots)
) k$ F* M% E( B, C+ N- K: P
* e- b$ \ l6 s' v) o
" X+ v9 I, u, N- T
$ \! O* l4 R8 J0 h6 @
太陽表面上較冷和陰暗的區域。一般成群出現。太陽黑子由本影 (umbra) 及圍繞著它的半影 (penumbra)兩部份構成。本影比半影的溫度低(~4,000K),因此較暗。在黑子的範圍內,磁場非常強大,約為地球磁場平均值的一千倍。強大磁場抑制氣體的對流,使熱氣體的對流受阻,形成較冷的區域。像磁鐵一樣,一群黑子分成南北兩極。南、北半球黑子對的磁極方向相反。
D S9 X' w, e9 L
4 R6 G( J% F0 J. J0 N9 Y
太陽黑子週期 (sunspot cycle)
" t" [; T- @8 W& Z
黑子數目的變化週期約為11年 (上一次高峰期約在 1990年)。週期之初,黑子群在較高的緯度出現,隨後逐漸移近赤道,整體的黑子磁極方向每週期對調一次 (例如﹕N S R S N)。某些特殊時期內(例如蒙德極小期 (Maunder Minimum,1645-1715)) ,太陽表面幾乎完全沒有黑子。太陽黑子週期亦是太陽活動(solaractivity) 週期。當達到高峰期時,會出現更多黑子、日珥及耀斑。
6 i1 n4 j8 r. y+ Z
! i! ], A0 Z9 T5 i: ?
水星 (Mercury)
8 ~$ j; S8 Z" b% s2 b' v
) x9 \0 C) C ^& W4 p/ D3 X
# F8 M- t" K7 u9 G, Y+ ?
2 h9 J$ M5 F) R
水星檔案
, h! l7 ~. C. h7 v4 V$ J
在太陽系中最接近太陽的行星,對地面觀測者來說,水星顯得經常在太陽附近。也就是昏星和晨星。它沒有可以保留熱力的大氣層(大氣層由於表面過熱和行星重力過弱而流失),所以晝、夜的溫度相差很大 (-170°C -430°C),而且表面保留了很多環形山未有被大自然侵蝕(例如卡勞維斯盤地 (Caloris Basin)是被一塊巨大的隕石撞擊而成的,環形山之間的平原 (intercrater plains)相信是由凝固的熔岩流形成的。)。
0 v# ?8 a5 @" Q, z
8 R8 G2 j! G( A" a7 [* ^) d/ k
火星 (Mars)
. b$ @" q% x+ j9 R D$ ~; W8 z/ U
& I. H3 N) }$ L5 e
$ E/ q5 j% l; Z* R
8 f/ z0 u2 U6 Z2 B
火星檔案
0 I: h' C+ @% |2 N+ r1 k. ]
在太陽系眾行星中由內而外排第四位。土壤蘊含豐富的鐵質,所以呈現紅色(鐵鏽);在火星表面上觀看,天空呈現粉紅色,這是表面上吹起的紅色塵埃造成的。表面有不少環形山,也擁有巨大的火山 (例如奧林匹斯山,Olympus Mons )、峽谷 (例如 水手谷,Valles Marineris )和乾涸的河床,並經常發生巨大的塵埃風暴。火星的質量不足地球的11%,故引力也較弱,數十億年前的火星大氣層比現時的密度高很多,但易揮發的氣體不斷流走,現在只剩下稀薄的大氣層 (約為地球的1%),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它的兩極有極冠 (polarcaps),含有多層凝固的乾冰覆蓋著一些冰(固態水﹞。火星還擁有兩顆形狀不規則的衛星。
; U" N+ Q6 R3 Z7 R: N6 |
! l/ C/ R/ V7 A
木星 (Jupiter)
3 u) t u" s2 g$ Q" G w; H' D
, w. H) _ }/ u2 h
& _2 t7 g* ^4 x6 L' W2 c
; z9 c) X0 H( b7 `- r; @ ^
木星檔案
# P/ }. i K8 t2 B: e
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由內而外排第五位。它擁有暗且薄、由細小粒子組成的光環,也擁有至少六十三顆衛星。木星的急速自轉 (週期約為10小時)使它變得扁平。複雜的天氣現象造成色彩絢麗的暗帶紋 (dark belts) 與亮帶 (light zones),著名的大紅斑 (GreatRed Spot) 是一個維持了超過 300 年的巨大氣旋。內在壓力非常強大,氫氣被壓縮成金屬液態氫 (liquid metallichydrogen) - 一種十分好的導電體。導電物料的急速旋動產生強大的磁場 (約為地球的 100倍),把繞著行星的帶電粒子困在一層薄薄的電流片 (current sheet) 上。
5 B; ]! K) _: U2 c4 l7 [' D
# ~6 k+ z& F3 T. r! Y
天王星 (Uranus)
+ ~, }8 L5 {, ^+ \1 t
4 L$ b$ E& e6 M+ K, F
: n N" x o Q
天王星檔案
& m5 k9 R- m& `) J) r F% X
在太陽系眾行星中由內而外排第七位。大氣層內的甲烷使它呈現藍色,大氣流動亦遠不如木星般明顯。順時針方向自轉。自轉軸平行於公轉軌道的平面,因此在天王星的觀測者會看到太陽在半個公轉週期內永不沒落,但在隨後的半週期內卻永不升起。它擁有暗淡、狹窄、很疏和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光環系統。還擁有至少二十七顆衛星,全都是岩石世界。天王星是在 1781年被英國學者威廉赫歇耳 (William Herschel) 發現的。
4 T4 @( i, r, E$ ~
: t6 v N f! ^' O5 [
地球 (Earth)
' j/ x( ^$ D# F# c5 `; l* `. v
3 [) H& ?) L! e r% T
1 a4 T2 [5 X0 I
) B, a7 P9 ]) ~7 s4 G z
地球檔案
' a8 x4 J+ u# U2 N, Y
太陽系中的行星,由內而外排第三位。地球的直徑約1.3×104 千米,地球不斷作週期一天的自轉,形成晝與夜。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 1 AU1.5×108 千米,形成四季。
1 s- s' w# H# Y
3 x& _* H7 n, l% M7 Q) A+ X
光球層 (Photosphere)
8 M+ n: m0 b: W
可見的太陽表面,由一層很薄的氣體構成。我們在地球上接收到的陽光,大部份是從光球射來的。溫度大約是 6000 K。(攝氏溫度 (°C) = 絕對溫度 (K) - 273°,例如 6000 K = 5727°C。) 密度~水平線上空氣密度的 0.1%。
9 j$ t: p# y7 I) Y. `% Y! Q
0 r) H& W/ m" O/ x- m* x7 E
色球層 (Chromosphere)
- n8 H: r) d6 O, \. o
光球上面一層厚度約為 10,000 km 的氣體。亮度比光球暗很多,只能在日蝕時看見。頂端的溫度達到 1,000,000K。密度降至比空氣密度稀薄約十萬億倍。
( T5 _8 I! u, X$ j
" |2 @" W7 o$ C; ?
米粒 (Granule)
I9 D, O G1 R B1 c
被暗條紋分隔開的氣泡狀結構,直徑約為 1,000 km,平均壽命約 20 分鐘。米粒是對流現象,熱氣體從米粒中心上升,較冷的氣體從邊緣下沉。
7 c9 v" ~1 q( M9 T
9 E2 w* }- d% n9 P+ _
伽利略衛星 (Galilean Satellites)
, e2 n5 C* _, S* m6 r' _
4 t( t" V& P/ p0 e; [
[img]http://www.phy.cuhk.edu.hk/astroworld/dictionary/pictures/gal_sat_1.jpg
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newsdesk/archive/releases/1995/35/
[/img]
) @* _' r, p9 U
木星最大的四顆衛星,由意大利物理學家及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因此以他命名。它們包括木衛一 (Io) 、木衛二 (Europa) 、木衛三 (Ganymede) 和木衛四 (Callisto) 。
' F6 y% ^8 w3 J3 z+ k) k* U( O
) Q* k6 z& {! h0 v3 s- H
金星 (Venus)
7 z' E. u5 h( W! Z! m3 ]' w [
. M, |4 }6 n5 p! c" ^9 @* L2 G
6 Q( C& i$ c" ^
* g# P% ^- ^) k7 Z
金星檔案
* P0 _* Y8 J& z# ]$ q
第二接近太陽的行星,它順時針方向自轉。表面隱蔽在高密度而穩定的雲層之下。很久之前,大部份水被太陽輻射分解,乾燥而濃密的大氣層(約為地球大氣層密度的 100 倍),成份主要為二氧化碳 (CO2),正因二氧化碳困住太陽輻射帶來的能量,造成溫室效應 (greenhouseeffect),令表面非常酷熱 (470°C),也使大氣層佈滿氣體化合物。雷達顯示金星表面主要被起伏的平原 (rolling plains)覆蓋著,間中有一些高山和火山。廣泛分佈的斷層 (faults) 證明表面曾經有火山活動。
+ i9 C' V( d+ a# Z
8 K" {) j- S. Q2 ^. W$ r- C) U3 o# t
柯伊伯帶 (Kuiper Belt)
' T h/ {' S# O2 a$ T8 m
+ X$ Y2 h( m3 C0 \$ {' d" v7 Z
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newsdesk/archive/releases/1995/26/
, o- Y0 g3 Y& L+ \& }- @
w/ e5 N* r |9 Y9 |; V! b, b+ l
美國籍荷蘭天文學家柯伊伯 (Kuiper, Gerard Peter)(1905-1973)在海王星的軌道外 (30 - 100 AU)存在一些細小的冰質物體,可能是很多短週期彗星的來源。冥王星也可能只是柯伊伯帶中的物體。截至二零零三年,在已經發現的柯伊伯帶物體中,最大的兩顆是Sedna 及 2003UB313 (Xena),後者可能較冥王星還大,並於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國際天文學聯會歸類為「矮行星」(DwarfPlanets)。
3 E* \/ V' x% ?- c9 n! F
原始星雲 (Solar Nebula) 一團旋轉中的混沌氣體與塵埃,旋轉時產生離心力 (centrifugal force) 使這團星雲變成扁平的碟狀,一些離開核心的物質形成行星,因此大部份行星在同一平面上繞太陽公轉,自轉方向相同。
. e: R K! ?8 r' o: j- u
海王星 (Neptune)
w4 m, Y* d( f& C& g# U' m
5 T8 S& F, S4 o, s3 |7 L& ?# J2 `
9 P4 J7 z* ]8 X& U+ j
6 |# R3 `! \) S; j2 ~- c5 p$ n
1 Q, E2 f% J y) t0 H h
海王星檔案
9 f% {4 L4 W" L& _, n% n7 w5 I
在太陽系眾行星中由內而外排第八位。大小、質量和大氣狀況與天王星類似。在海王星上亦發現了一些氣旋 (例如大黑斑- Great Dark Spot)。由凝固的甲烷構成的白色雲層,在高緯度的地方漂浮著。海王星也擁有細小、暗淡的光環和至少十三顆衛星。海王星是在 1846 年被德國天文學家伽勒(J G Galle)在勒威耶估計距離一度的地方發現的。
; r% I: Y& v' U8 r# q" s
# w" B5 {6 P0 q( q6 M$ `
冥王星 (Pluto)
: }) N9 q# ^( V1 g3 c8 a7 R
: Q4 z7 n; |5 K4 M3 y
; W# j- V9 P8 M9 k# L* u+ g
" w* @6 Z! b3 x6 n+ a9 t
冥王星檔案 一九三零年被發現,曾被列作第九大行星。細小、密度低 (可能含有大量冰),既不是類地行星,亦不是類木行星,於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國際天文學聯會重新歸類為「矮行星」(DwarfPlanets)。順時針方向自轉,自轉軸傾斜60°。公轉軌道是長橢圓形,部份更與海王星的軌道重疊,有時會比海王星更接近太陽。沒有光環,但有一顆相對地較大的衛星 - 查倫(Charon)及兩顆小衛星(Nix 和 Hydra)。冥王星的公轉軌道與八大行星的公轉平面有17.2°的傾斜。
# G0 z1 ~$ u" Q* S
流星雨 (Meteor Shower) 有些隕星是彗星的碎片,它們散佈在彗星的公轉軌道上,當地球在某彗星軌道附近掠過時,便產生壯觀的流星雨 (meteor shower)。
# }- N: n; Z' P* \
針狀物 (Spicules) 是伸延自光球的火焰狀結構。
& w3 k* D. `: I' k' Z2 \
* G! ]; }. p, P" C
隕石 (Meteorites)
0 U. C4 a1 Y% O0 o9 f! q8 k
; L$ n. C. ]8 I* l
0 j6 r+ Q( T& N; G+ ^* Z
" a- _- S4 K" e) Z& ^
大部份隕星都在穿過大氣層時被燒毀,那些僥倖抵達地面的殘餘部份稱為隕石。放射測年法顯示隕石的年齡約為 46 億歲,與整個太陽系的年齡大致相同。
. \: o' l5 t6 {. }7 `
: [8 a( E4 }' N3 Y/ z
隕星 (Meteoroids)
/ i, J9 ^0 Z5 M8 E
星際間細小的岩石殘骸。它們擊中地球後便如一轉瞬即逝的光痕,劃破黑夜長空,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流星 (meteors)。
) [2 Z1 ?6 R* M& e/ k9 I
& d: B* {0 E, ^4 ?( [
彗尾 (Tail)
) ~+ D, } E' p3 B) J
' k/ z1 g6 n5 u' ]7 b
0 P9 p. r0 x: {& a: t" e2 \
蒸發的物質被太陽風和太陽輻射的壓力吹成尾巴狀,指向離開太陽的方向。
! N$ P9 A2 [7 j# Q; S1 z7 ]
t, V; K* |* f) G! Z; _+ c8 q
彗星 (Comets)
5 d6 E0 K* f1 f( f
: g# p2 o# O) y1 h+ w' z) c
! n& L8 ]8 M: c$ d
Z% a4 j$ Y+ k" k% e
在非常橢長的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的「骯髒雪球」,大部份散佈在冥王星以外很遠的地方 (可能遠至 50,000 AU)。它們的週期大多數很長 -公轉一周可能需時十萬至一百萬年。一些為數不多的「短週期彗星」週期與人的壽命相若 (例如哈雷彗星的週期為 76年)。它們在接近太陽時它的軌道會因為物質被蒸發而出現明顯的變化,變得光亮並產生彗尾。當彗星最接近太陽時,彗髮與彗尾變得最明顯。彗星有時會被其他行星俘獲甚至被瓦解 (例如在 1994 年 7 月,Shoemaker - Levy 9 彗星與木星發生碰撞)。在巨大而遙遠的奧特斯雲(Oort cloud) 內,儲存了成千上萬不活躍的彗星。估計有接近一萬億顆彗星在距離太陽 30,000 AU 至 1 ly的範圍內繞太陽公轉,只有極少數的彗星受擾後會進入太陽系。
. z# K/ Q) C4 J! n! `/ r" H
" ^* `9 m/ Q D6 p- t+ F! B
彗核 (Nucleus)
' z6 G5 ]3 N2 I( o( K% b
彗星主要的固體部份,體積很小 (衹有數公里)。彗星離太陽很遠時就只有這部份。
$ V: J8 }) w7 I! W
K5 x( U! e% I
彗髮 (Coma)
0 R" H3 A6 }7 y- u" p
塵埃與被蒸發的氣體包圍著彗核,最大時體積可以與木星相比。
/ N/ C, r3 C- y
1 z. i& P) `& q
奧特斯雲 (Oort Cloud)
; z+ D7 c5 a. B7 |) ~" z# n6 y1 [6 i
一團圓球狀雲,充滿冰凍物體,包圍著整個太陽系,身處太陽以外約 20,000 - 150,000 AU 的地方。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提出奧特斯雲是「長週期彗星」的溫床。
( w3 y5 q2 i4 V6 i3 O& W k
1 p. u- R$ k" k
裂谷 (Lobate Scarp)
0 P/ \3 b6 K- p, C6 e
巨大的彎曲懸崖。例如水星表面上因收縮而形成的裂谷。
" s$ [5 R- C1 v/ K. C
8 h7 K% l2 Q/ b/ [6 U6 @
超米粒 (Supergranule)
2 S2 l( L( c: _7 C& A
比米粒更大、但對流速度非常緩慢的區域,約包含 ~300 顆米粒。
3 m; g9 x- h e4 k) H$ y8 a
' [ B0 T! w! q* S d8 b: n8 K
臨邊昏暗 (Limb Darkening)
% l6 P% i3 p8 E0 ^2 m D! U
太陽的邊緣顯得較暗。
# _* Y+ x, U* {, S0 H2 n" G" F' \
2 S6 |1 F4 {* y
類木行星 (Jovian Planets)
* u; X- L1 ?6 ]" {+ X4 _$ J* W
; g3 i8 ?, R* Q7 q. E& Z3 X
+ T9 r) E9 j7 P2 g
% b' o6 \' j! d* E* O( r0 W6 ?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位於外太陽系。外觀像氣體、主要由氫和氦構成,密度較低 ( ~1g/cc)。沒有固體的表面,但內部有很厚的液體層,可能有如地球般大小的岩石核心。體積與質量較大,重力較強而產生強大的潮汐力,有光環系統(ring systems)、很多衛星、濃厚的氫大氣層、有強大的氣壓和很多複雜氣象變化。
* p9 M* X8 f% E, a5 C
/ M4 F8 U; R; k# s4 U& `
類地行星 (Terrestrial Planets)
* W; \/ t6 K4 Q: m! S& F( [
, m/ E( p1 k" }7 l/ s2 @) X
8 _* s6 ]0 F7 l6 [
# U% C2 y- D/ r. y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位於內太陽系。密度相對地較高 ( ~3 - 5 g/cc,比較:水的密度 = 1g/cc),由鐵和鎳構成的核心被高密度的岩石外層包裹著。質量與體積較小,重力較弱,衛星數目較少(例如:地球只有一顆,火星有兩顆),有稀薄的大氣層,沒有光環系統。而且表面滿佈環形山。
; o/ I5 W) l: |, |( x
3 P1 U% @. p0 t5 P9 z
耀斑 (Flares)
4 [& b- e. L) R! y1 i1 q
( _2 F' g4 M( p* {
a# j* M' b) @
% K$ w2 `& F* o P- m- h
非常猛烈的「色球爆發」,在數分鐘內到達爆發的高峰,不到一小時或在更短的時間內完全瓦解。一個巨大耀斑可以釋放出相等於 20 億噸 TNT的能量。耀斑會發放 X 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和高能粒子流。紫外線和高能帶電粒子增加地球大氣層內電離程度,干擾無線電通信,並在兩極附近形成極光(auroras)。而耀斑往往在磁場強大的黑子群附近出現。
歡迎光臨 風之國論壇 (http://wind.talkapple.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