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11-29] 太 陽 系 (Solar System) 詳 盡 資 料
[打印本頁]
作者:
CID冰水
時間:
2007-12-23 15:57
標題:
[11-29] 太 陽 系 (Solar System) 詳 盡 資 料
太陽系 (Solar System)
; ` `# a/ h% k) C) H8 d# q1 O
土星 (Saturn)
) U4 Y1 T; |/ w) j
: F' `0 ]! M0 D" @' }% x- S$ m
8 w( e4 a; j+ n4 q) d( ?
8 t8 w5 R4 c$ N! f& w
2 Z1 t8 d4 Z1 D/ K2 y7 z
土星檔案
{ C7 a- n! o9 C9 f. H a) C! I5 \
NASA飛越土星衛星-泰坦表面的動畫 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行星,由內而外排行第六,擁有超過四十七顆衛星。土星經常被厚雲覆蓋,大氣狀況與木星相似,但暗帶紋與亮帶不如木星般明顯,刮風也不如木星般頻密,但風力較強,偶然也會出現白色的雲。土星的兩極會產生極光。土星平均密度 (0.7 g/cc)比水低,擁有巨大、明亮、由細小冰粒構成的光環系統,在地球上用望遠鏡可以很容易地觀測到三個同心光環 (A,B 和 C)。光環內有很多結構(例如卡西尼環縫 - Cassini's division) 正受著衛星引力的影響。牧羊衛星 (Shepherd satellites)把最外層的光環局限在它現存的範圍內。光環包含數以萬計狹窄的小環 (ringlets),是粒子密度較高的地方。
2 I ]4 Z; M2 g1 d& P
# `0 N" x9 D5 D! ^5 {$ I
小行星 (Asteroids)
5 h1 r! z: W K: l- d7 s8 R
! l* O+ m9 m7 q T7 r+ c
$ h1 u+ ] a _
* ~; A1 R7 g" a: e+ A
一些繞太陽公轉的細小岩石殘骸。大部份小行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asteroid belt)內。它們的軌道可能受這兩顆行星的萬有引力影響 (火星的兩顆衛星可能是被俘獲的小行星) 。只有超過二十多顆小行星的直徑大於 200km,其餘大部份的直徑都只有 ~0.1 km,呈不規則形狀。最大的谷神星 (Ceres)直徑約為月球的三分之一,並於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國際天文學聯會歸類為「矮行星」(DwarfPlanets)。大部份天文學家認為小行星是一些不能集結成行星的原始岩石;有些人則認為它們是很久以前一顆瓦解了的行星碎片。阿波羅 -阿莫爾物體 (Apollo - Amor objects) 是數十顆軌道深入內太陽系的小行星,可能仍有很多這類小行星未被發現。
4 u% ^4 ?* o5 v5 J" y
7 q7 Z! l( s2 r3 N3 d
小行星帶 (Asteroid belt)
; k3 c" i+ @8 Y' b, I
5 h3 R+ I! E7 X3 K- e0 @4 }/ G
4 R$ Z8 Q( G3 g1 i3 W, U& f
7 `& S1 R! ]9 S0 ]7 a
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由散落的小行星組成,它們大都是直徑小於 1 km 的岩石殘骸。
- j, D- `6 p( k6 V0 ~
日振學(Helioseismology) 透過研究太陽表面的振動模式來揭示太陽內層結構。太陽內層的狀態會影響不同的振動模式的強弱,運用多普勒效應(表面移近地球->藍移,表面後退->紅移) 量度太陽表面的振動便知道太陽內層的移動、溫度、密度、壓力與自轉速度。
% P0 ` p- N. f% W; \9 \/ D8 x
9 F4 p, |8 T k! o* r
日珥 (Prominence)
! E& o- w* {7 N9 f. E
( r" B# L) T9 T" a
. G. q! W: @( T& ~; e
從強磁場區域噴射出來的紅色熱氣體。這些電離氣體 (主要為氫) 被困在磁場內。不少日珥呈弓形,就像鐵砂灑在磁鐵板上。有些日珥只能維持數小時 (爆發日珥),有些則可達數月之久(寧靜日珥)。
: P# _: \1 p6 e5 B8 C+ A
+ s( A! |% z6 j4 C1 w( T5 G# \ Y& J/ O m
日冕 (Corona)
, o0 S. ^6 W; I$ U: A" N
# e# z1 }+ q1 H. z" Q
/ U' U+ L* o9 k& k# G0 }
太陽最外層大氣。只能在日全蝕時看見。向外伸延至很多個太陽半徑。溫度非常高 (500,000-3,500,000 K),並向外遞增。密度非常低 (~數顆粒子 / cc)。一般相信色球與日冕的異常高溫與太陽強大磁場所釋放的能量有關。
- X$ q7 {; v$ n
$ ]; y h3 I9 l: }
太陽 (Sun)
7 T; |6 T* u- r& R& _7 p
1 L0 T. o* U9 r2 M1 |
/ d, ^, U. V0 M) I, U- u/ ]- R
! Y8 d* ]' Y. ~ E. M- C c! i5 X8 h
太陽檔案
: f* n X! ^2 l6 c+ } _( P' ?# ~
位於太陽系中心,是一顆能發光和熱的恆星,它透過在中心的核反應而產生能量。它的質量比地球大三十萬倍。八大行星,從「上面」(地球的北極)看,在近乎圓形的軌道上,繞太陽逆時針方向公轉。
* N' T5 J. H5 @9 a
0 E e% b4 c* k& o/ x+ N6 I I- \
太陽風 (Solar Wind)
3 L4 p F# n3 ?. v5 Q
. N- h+ I3 B7 `
4 D2 i. M1 H9 @) @: f' e, R7 I
( D1 a/ k& @) ]: Q. x5 f
從太陽吹出來的高能量帶電粒子。
) N# U6 b A! d7 \
) a- Q- Q/ H" |) G$ p
太陽常數 (Solar Constant)
# y0 G: z$ j* m, s K4 S
太陽常數 = 抵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量 ~1360 J/m2s。太陽常數改變 1%,地球溫度便可能改變 1-2°C。太陽常數的變動可導致地球氣候長期改變 (例如冰河時期),而太陽活動異常低潮的期間,太陽常數遞減 (例如蒙德極小期)。
$ N; Q4 M- M2 X0 Q8 k& \1 p, t7 |
. Z( O+ ~6 b4 p- W7 k; b- J4 L8 G f* I
太陽黑子 (Sunspots)
5 d5 W, J4 b6 L2 T, u$ o
% ~4 n* l# b3 E$ \& M
# q: ^) h T' u% H6 k
8 F% J! `( _2 z3 _
太陽表面上較冷和陰暗的區域。一般成群出現。太陽黑子由本影 (umbra) 及圍繞著它的半影 (penumbra)兩部份構成。本影比半影的溫度低(~4,000K),因此較暗。在黑子的範圍內,磁場非常強大,約為地球磁場平均值的一千倍。強大磁場抑制氣體的對流,使熱氣體的對流受阻,形成較冷的區域。像磁鐵一樣,一群黑子分成南北兩極。南、北半球黑子對的磁極方向相反。
* F* C& f* u3 i
! {* o! [. ?+ z9 H/ L! C0 z6 E
太陽黑子週期 (sunspot cycle)
( m5 Z/ B3 n; \
黑子數目的變化週期約為11年 (上一次高峰期約在 1990年)。週期之初,黑子群在較高的緯度出現,隨後逐漸移近赤道,整體的黑子磁極方向每週期對調一次 (例如﹕N S R S N)。某些特殊時期內(例如蒙德極小期 (Maunder Minimum,1645-1715)) ,太陽表面幾乎完全沒有黑子。太陽黑子週期亦是太陽活動(solaractivity) 週期。當達到高峰期時,會出現更多黑子、日珥及耀斑。
- y1 V& ?1 p3 |! {3 p& {
' p W9 z8 N( A$ C* F% J
水星 (Mercury)
; R* Y: G' |2 k% a$ _* z
6 X/ J2 X2 d8 N5 u
% N; u% B+ G# N; S0 W
! q/ r5 _& K9 z/ n
水星檔案
' D4 ]+ D$ x- W
在太陽系中最接近太陽的行星,對地面觀測者來說,水星顯得經常在太陽附近。也就是昏星和晨星。它沒有可以保留熱力的大氣層(大氣層由於表面過熱和行星重力過弱而流失),所以晝、夜的溫度相差很大 (-170°C -430°C),而且表面保留了很多環形山未有被大自然侵蝕(例如卡勞維斯盤地 (Caloris Basin)是被一塊巨大的隕石撞擊而成的,環形山之間的平原 (intercrater plains)相信是由凝固的熔岩流形成的。)。
" e8 M! Z% U c! ?7 E7 {5 ?
7 B) @' c- g- g, f5 m& Q# Q% M
火星 (Mars)
/ `* Q7 C5 `( l: ]" p: V
- S3 l9 l4 D5 N) S" ] Z+ ^
0 l% a' Y; L+ d( k- m. S
$ Q$ ~3 r) `. ?; S8 z! V* q
火星檔案
& Q6 I3 A9 P8 `5 n& E% [: v
在太陽系眾行星中由內而外排第四位。土壤蘊含豐富的鐵質,所以呈現紅色(鐵鏽);在火星表面上觀看,天空呈現粉紅色,這是表面上吹起的紅色塵埃造成的。表面有不少環形山,也擁有巨大的火山 (例如奧林匹斯山,Olympus Mons )、峽谷 (例如 水手谷,Valles Marineris )和乾涸的河床,並經常發生巨大的塵埃風暴。火星的質量不足地球的11%,故引力也較弱,數十億年前的火星大氣層比現時的密度高很多,但易揮發的氣體不斷流走,現在只剩下稀薄的大氣層 (約為地球的1%),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它的兩極有極冠 (polarcaps),含有多層凝固的乾冰覆蓋著一些冰(固態水﹞。火星還擁有兩顆形狀不規則的衛星。
% b0 O) S9 z( s! n
6 C0 Y+ V0 O8 c2 q9 H
木星 (Jupiter)
% U) n1 c8 N1 a$ P" q; P
/ f4 M; i& W! r+ k# U: G; C
; R0 m. p9 Q+ m8 K' w
; _/ u# t7 ^& d. R
木星檔案
; A. ], y% @1 H- k( y
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由內而外排第五位。它擁有暗且薄、由細小粒子組成的光環,也擁有至少六十三顆衛星。木星的急速自轉 (週期約為10小時)使它變得扁平。複雜的天氣現象造成色彩絢麗的暗帶紋 (dark belts) 與亮帶 (light zones),著名的大紅斑 (GreatRed Spot) 是一個維持了超過 300 年的巨大氣旋。內在壓力非常強大,氫氣被壓縮成金屬液態氫 (liquid metallichydrogen) - 一種十分好的導電體。導電物料的急速旋動產生強大的磁場 (約為地球的 100倍),把繞著行星的帶電粒子困在一層薄薄的電流片 (current sheet) 上。
. r& Y1 y" M8 {% A
0 W. G$ [( l; J% k6 i3 V
天王星 (Uranus)
6 z' q) v% o4 j5 |/ I5 E; O
" v8 q& j9 y9 o5 Y6 U
% ]6 G3 u$ O1 F0 k/ [- M" z
天王星檔案
& c& L- \( j. ^& g' J: Y* U; z/ S! N
在太陽系眾行星中由內而外排第七位。大氣層內的甲烷使它呈現藍色,大氣流動亦遠不如木星般明顯。順時針方向自轉。自轉軸平行於公轉軌道的平面,因此在天王星的觀測者會看到太陽在半個公轉週期內永不沒落,但在隨後的半週期內卻永不升起。它擁有暗淡、狹窄、很疏和垂直於公轉軌道平面的光環系統。還擁有至少二十七顆衛星,全都是岩石世界。天王星是在 1781年被英國學者威廉赫歇耳 (William Herschel) 發現的。
, t, R# p9 ~+ f! C6 w; P: c1 p
: r, x: }& o+ U) x
地球 (Earth)
& Q T, F: t! P7 X
8 F/ v7 Z& k+ G1 D
8 {- r! @! f* D+ z6 Z4 y; W# {
8 n0 F3 Q) V7 ~
地球檔案
/ e, r, y' f- \1 B4 f6 ^
太陽系中的行星,由內而外排第三位。地球的直徑約1.3×104 千米,地球不斷作週期一天的自轉,形成晝與夜。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 1 AU1.5×108 千米,形成四季。
7 C& K% K; Z0 S3 z" m
8 M2 p! J/ ?" u. k5 k# o7 I
光球層 (Photosphere)
) g- M) d2 j# ~ a. U6 _& b
可見的太陽表面,由一層很薄的氣體構成。我們在地球上接收到的陽光,大部份是從光球射來的。溫度大約是 6000 K。(攝氏溫度 (°C) = 絕對溫度 (K) - 273°,例如 6000 K = 5727°C。) 密度~水平線上空氣密度的 0.1%。
% [6 U) a7 v# L4 N% j9 K6 |% c i/ g
: [5 f+ k' `+ z! w
色球層 (Chromosphere)
; i, t3 u/ K5 W9 e ~
光球上面一層厚度約為 10,000 km 的氣體。亮度比光球暗很多,只能在日蝕時看見。頂端的溫度達到 1,000,000K。密度降至比空氣密度稀薄約十萬億倍。
3 z8 A2 c: V$ a: f" K2 Z _6 G
! \: n, u7 u3 i' T- `7 ]- m9 H
米粒 (Granule)
5 _( c6 n& ]2 o6 j& H, ?7 m
被暗條紋分隔開的氣泡狀結構,直徑約為 1,000 km,平均壽命約 20 分鐘。米粒是對流現象,熱氣體從米粒中心上升,較冷的氣體從邊緣下沉。
% R6 C- H* W) k7 D# _
/ X1 _" l/ N4 F( e/ d c1 P
伽利略衛星 (Galilean Satellites)
* T; t; C/ T, m$ C, [
, t- Q: s1 d1 Q! q _$ H- X5 h }
[img]http://www.phy.cuhk.edu.hk/astroworld/dictionary/pictures/gal_sat_1.jpg
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newsdesk/archive/releases/1995/35/
[/img]
) s) o% _2 s, ~; g b
木星最大的四顆衛星,由意大利物理學家及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因此以他命名。它們包括木衛一 (Io) 、木衛二 (Europa) 、木衛三 (Ganymede) 和木衛四 (Callisto) 。
$ D' K3 E) n0 x* W0 k, g
/ h6 f2 E+ B( Y; | i1 `
金星 (Venus)
* ]4 l; d) `8 e# F
; s5 Z+ g0 t. D, L: D B
* ], W8 S* D6 ~ c* Q9 m6 t- {
! d% v0 S5 u- b1 f: e2 x
金星檔案
) `0 l3 T) M* `" ?+ a4 r
第二接近太陽的行星,它順時針方向自轉。表面隱蔽在高密度而穩定的雲層之下。很久之前,大部份水被太陽輻射分解,乾燥而濃密的大氣層(約為地球大氣層密度的 100 倍),成份主要為二氧化碳 (CO2),正因二氧化碳困住太陽輻射帶來的能量,造成溫室效應 (greenhouseeffect),令表面非常酷熱 (470°C),也使大氣層佈滿氣體化合物。雷達顯示金星表面主要被起伏的平原 (rolling plains)覆蓋著,間中有一些高山和火山。廣泛分佈的斷層 (faults) 證明表面曾經有火山活動。
0 V4 Q8 O3 G X9 ~7 C
: z n8 t1 v9 J2 F: K m0 d
柯伊伯帶 (Kuiper Belt)
+ a) E& C- j. D: e, L
) [$ u; l0 x }& ^; i
http://hubblesite.org/newscenter/newsdesk/archive/releases/1995/26/
8 _6 R( i0 L! Q5 m4 F) X6 M3 ?
' n4 X6 W- q3 c
美國籍荷蘭天文學家柯伊伯 (Kuiper, Gerard Peter)(1905-1973)在海王星的軌道外 (30 - 100 AU)存在一些細小的冰質物體,可能是很多短週期彗星的來源。冥王星也可能只是柯伊伯帶中的物體。截至二零零三年,在已經發現的柯伊伯帶物體中,最大的兩顆是Sedna 及 2003UB313 (Xena),後者可能較冥王星還大,並於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國際天文學聯會歸類為「矮行星」(DwarfPlanets)。
. u' a' c$ L5 m/ v- B
原始星雲 (Solar Nebula) 一團旋轉中的混沌氣體與塵埃,旋轉時產生離心力 (centrifugal force) 使這團星雲變成扁平的碟狀,一些離開核心的物質形成行星,因此大部份行星在同一平面上繞太陽公轉,自轉方向相同。
& n+ |) E7 [ Y' a3 |- }+ o1 e; G
海王星 (Neptune)
! Z- l! ]; Q# V9 L
1 t+ D6 ^1 r+ t% {) L
6 F7 B8 _: a9 t
1 j2 p0 B( ?* ~: }) O @" B
' L4 T! F& n" K: U# q5 n2 U' l. [
海王星檔案
* Y D! A. ?, f; r
在太陽系眾行星中由內而外排第八位。大小、質量和大氣狀況與天王星類似。在海王星上亦發現了一些氣旋 (例如大黑斑- Great Dark Spot)。由凝固的甲烷構成的白色雲層,在高緯度的地方漂浮著。海王星也擁有細小、暗淡的光環和至少十三顆衛星。海王星是在 1846 年被德國天文學家伽勒(J G Galle)在勒威耶估計距離一度的地方發現的。
0 O& \; A1 A* \$ d6 |5 }/ Z
' h* Z. N1 m" H3 {% y5 W7 U
冥王星 (Pluto)
8 \& `0 T: y* _) f
}3 X; U; [2 l; C2 m
5 [0 F# {% M1 z+ T1 O
B% Q4 _( I* Q( Y8 j/ _0 E/ B
冥王星檔案 一九三零年被發現,曾被列作第九大行星。細小、密度低 (可能含有大量冰),既不是類地行星,亦不是類木行星,於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被國際天文學聯會重新歸類為「矮行星」(DwarfPlanets)。順時針方向自轉,自轉軸傾斜60°。公轉軌道是長橢圓形,部份更與海王星的軌道重疊,有時會比海王星更接近太陽。沒有光環,但有一顆相對地較大的衛星 - 查倫(Charon)及兩顆小衛星(Nix 和 Hydra)。冥王星的公轉軌道與八大行星的公轉平面有17.2°的傾斜。
6 j! U+ H# H# q% I; w& |$ [
流星雨 (Meteor Shower) 有些隕星是彗星的碎片,它們散佈在彗星的公轉軌道上,當地球在某彗星軌道附近掠過時,便產生壯觀的流星雨 (meteor shower)。
: d" M8 e- E" f# r) U/ Q5 @2 K
針狀物 (Spicules) 是伸延自光球的火焰狀結構。
S7 |1 C5 h9 A, f8 g
! a4 R x% k2 S4 Q; J* `+ g
隕石 (Meteorites)
5 o6 n% t; F+ d( o0 n+ z
! f" m$ H' H) n* f# {# k1 w' ~
" v( ^* R% y+ K" I9 x( K
7 r- ?4 i( }! i8 F1 Y
大部份隕星都在穿過大氣層時被燒毀,那些僥倖抵達地面的殘餘部份稱為隕石。放射測年法顯示隕石的年齡約為 46 億歲,與整個太陽系的年齡大致相同。
9 [5 L: m& L+ ~
3 o$ [, k c O
隕星 (Meteoroids)
; T! g0 H7 ?. v5 X( O" a8 z @% Y5 ~
星際間細小的岩石殘骸。它們擊中地球後便如一轉瞬即逝的光痕,劃破黑夜長空,這就是大家熟悉的流星 (meteors)。
+ |; f4 e0 C( I, s3 {& b7 w+ J
& ^! A3 T" w5 H
彗尾 (Tail)
. Z: b: E- }2 v3 I) l1 V/ G' Q. J
4 v$ F% G" e) a. n& t
* H. ]' U0 j& j8 a/ C0 H
蒸發的物質被太陽風和太陽輻射的壓力吹成尾巴狀,指向離開太陽的方向。
$ \4 F) L- e5 Z
" m0 `& j- f0 s! X3 H
彗星 (Comets)
; a+ _) j1 z! z/ j. m
% c/ g" r5 ]( N) R* |" b& n
- ?5 _; e+ @% `4 p- X
& L- W& @4 r" L9 G
在非常橢長的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的「骯髒雪球」,大部份散佈在冥王星以外很遠的地方 (可能遠至 50,000 AU)。它們的週期大多數很長 -公轉一周可能需時十萬至一百萬年。一些為數不多的「短週期彗星」週期與人的壽命相若 (例如哈雷彗星的週期為 76年)。它們在接近太陽時它的軌道會因為物質被蒸發而出現明顯的變化,變得光亮並產生彗尾。當彗星最接近太陽時,彗髮與彗尾變得最明顯。彗星有時會被其他行星俘獲甚至被瓦解 (例如在 1994 年 7 月,Shoemaker - Levy 9 彗星與木星發生碰撞)。在巨大而遙遠的奧特斯雲(Oort cloud) 內,儲存了成千上萬不活躍的彗星。估計有接近一萬億顆彗星在距離太陽 30,000 AU 至 1 ly的範圍內繞太陽公轉,只有極少數的彗星受擾後會進入太陽系。
+ J) _' ?$ K3 g1 J* {2 o2 d% j% j
) W% t( w8 m/ ?- U! D Q
彗核 (Nucleus)
/ C, l; F! N6 _: t
彗星主要的固體部份,體積很小 (衹有數公里)。彗星離太陽很遠時就只有這部份。
( `% `: ^0 H( @. C) n$ v% ~, m! ?
7 x' M$ K/ m/ A2 D
彗髮 (Coma)
1 V7 s7 K. w6 n: A7 S. V6 E
塵埃與被蒸發的氣體包圍著彗核,最大時體積可以與木星相比。
/ r4 Y E" x! G
. G5 ~- @" B' L0 ]' ~& a$ Y4 C0 [
奧特斯雲 (Oort Cloud)
3 u( D: C, x) q- R# Z
一團圓球狀雲,充滿冰凍物體,包圍著整個太陽系,身處太陽以外約 20,000 - 150,000 AU 的地方。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提出奧特斯雲是「長週期彗星」的溫床。
$ f7 Z2 y, v$ u# Q5 O( W
* k6 b6 D9 o) z- l# {
裂谷 (Lobate Scarp)
4 q) m1 m h( C8 y' r6 N
巨大的彎曲懸崖。例如水星表面上因收縮而形成的裂谷。
* K: a+ I) Q' s% r4 B( _7 A
8 a# \- b3 N: p1 M4 F1 x* N( s" t
超米粒 (Supergranule)
# R, r% B7 r/ [) h2 [* G5 a
比米粒更大、但對流速度非常緩慢的區域,約包含 ~300 顆米粒。
; [, b$ _. V' b2 ^9 a; b
* w% N( `& Z3 P# E
臨邊昏暗 (Limb Darkening)
+ u, ^2 A l, \0 @( [; E
太陽的邊緣顯得較暗。
" `; q8 F# q2 @' y5 {" @! }4 E
. w! \# S5 o* d1 \# E
類木行星 (Jovian Planets)
: Q0 Z6 y! @3 X$ L
+ u$ u7 b: m6 u t8 L
) R0 S8 k, V( Z4 F5 M4 T/ U$ o0 U. Y
2 [3 W' G( q+ r) R- I! R* m4 F) O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位於外太陽系。外觀像氣體、主要由氫和氦構成,密度較低 ( ~1g/cc)。沒有固體的表面,但內部有很厚的液體層,可能有如地球般大小的岩石核心。體積與質量較大,重力較強而產生強大的潮汐力,有光環系統(ring systems)、很多衛星、濃厚的氫大氣層、有強大的氣壓和很多複雜氣象變化。
2 ^* @( Q7 C2 Z5 p
+ M: `; S" d/ L, @
類地行星 (Terrestrial Planets)
$ [6 H' z& r2 ~/ U; C( k) S& p- X
1 q7 }* t( l5 ^/ _
4 |) }- W( x9 m3 M( i0 P, _% o
- b* H- f& I# U6 S
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位於內太陽系。密度相對地較高 ( ~3 - 5 g/cc,比較:水的密度 = 1g/cc),由鐵和鎳構成的核心被高密度的岩石外層包裹著。質量與體積較小,重力較弱,衛星數目較少(例如:地球只有一顆,火星有兩顆),有稀薄的大氣層,沒有光環系統。而且表面滿佈環形山。
/ i9 o# n8 l5 W3 Z/ n2 N) u/ ?; z
4 _, |9 {2 M# @7 D+ p2 d/ _
耀斑 (Flares)
+ Z: R/ E5 a& U* j* ]
; j4 m1 i4 U( c6 H9 s: H7 _
/ s, U, p1 _ J9 Q
5 r6 d8 I; s5 h6 n- Y$ B
非常猛烈的「色球爆發」,在數分鐘內到達爆發的高峰,不到一小時或在更短的時間內完全瓦解。一個巨大耀斑可以釋放出相等於 20 億噸 TNT的能量。耀斑會發放 X 射線、紫外線、可見光和高能粒子流。紫外線和高能帶電粒子增加地球大氣層內電離程度,干擾無線電通信,並在兩極附近形成極光(auroras)。而耀斑往往在磁場強大的黑子群附近出現。
歡迎光臨 風之國論壇 (http://wind.talkapple.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