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轉貼]
你應該「總是要更好」
[打印本頁]
作者:
小培
時間:
2018-7-15 12:22
標題:
你應該「總是要更好」
引用:
「好,還要更好」、「一山還有一山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些句子,你是否耳熟能詳?
|( i& h) C& G% k1 \
$ W h* J6 L! |# l# G9 O' O
或許,我們都有過經驗,從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就不停被提醒、被要求:「你需要做得更好。」
/ ^5 I$ S7 }$ l# r
2 N; n0 m4 m0 m [6 r& W
「如果你有能力做到這樣,那你應該更努力做到那樣,否則就是你不對、不夠努力。」
: ?; P7 W+ H! p
/ \2 i3 B4 e9 `$ ]
「不能滿足現在這樣的成就,你應該要一直看自己不夠好的地方,一直努力,否則就是怠惰。」
1 f; b" \0 T& z" A6 W! y0 ^
4 X: I1 o9 P: v% g& r4 `9 I d
我們被這麼要求,活在「永遠不夠」的生活中。我們被覺得「永遠不夠」,不管做得再好,都是可以再更好的。我們不被允許滿足於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因為這樣太過「自滿」,不會「進步」。我們被要求應該要一直「自省」,一直挑錯,直到無可挑剔為止。
8 d c d6 G; ]6 o {* Y
: s! b2 m& C* K: ^1 Y/ I. u# ?+ a
問題是,永遠不會有無可挑剔的一天,因為「好,還可以更好」,因為「永遠不夠」。
- S) C5 R; _0 t7 e3 O$ x# M
" G. W) ?* u. k* ~ b, H' x5 u
布芮尼•布朗博士,在她的著作《脆弱的力量》一書中,談到了「永遠不夠的文化」特色,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4 ?% g; P& q) Y, {
# n" H7 Z# i" E* Z6 n6 q, W0 g0 f
她談到在這種「永遠不夠的文化」中,人們的「匱乏感」會特別的強,為了減輕因匱乏感產生的焦慮,我們感到自卑,所以我們學會比較,甚至抽離自己的情緒,藏在自己所建造的面具或盔甲後頭:我們習慣當「旁觀者」,學會不要太過認真投入一件事,或是表現得太過在意一件事,因為「認真就輸了」,因為那不夠酷。
6 H ]; \2 I3 l+ f
# T& Q6 Q( W2 i
那種「真實的掙扎」會讓我們覺得害怕,感到脆弱,會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認真會被別人嘲笑,那會讓最後如果得不到目標的我們,覺得自己很「沒有用」,沒有能力,非常糟糕。
) \# Q: b# I! J) A8 y' z
- ?5 V8 s& M y% w0 q6 F1 z' i
我們覺得羞愧,覺得自卑,所以,我們害怕展現「真正的自己」。
; J* f y) ~: k9 a
於是,匱乏感與自我價值低落的自卑,成為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過程,因為「自卑」讓我們覺得匱乏,而「感覺匱乏」更讓我們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
, r& }$ D2 w8 c; E! I1 l0 }$ E
" d4 s. e* B! E- h3 b( R5 g# X
於是,我們在「永遠不夠的文化」中,在匱乏感中載浮載沉。因為急於擺脫匱乏感,我們習慣「比較」,用「比較」當作標準,確定我們還少什麼,然後努力去追求。我們「抽離」,避免讓人覺得我們在意什麼。如此,就算沒有達到那些目標,至少,我們還保有「面子」。
2 a- ?# E7 `4 k) t/ x. x3 s% h
8 ]9 k' \$ F/ w9 E
然後,這種「永遠不夠」的匱乏感,讓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永遠不覺得滿足,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就算我們做到了什麼,在掌聲與他人豔羨的眼光之後,我們感受的只有空虛。因此,我們唯有一次次的「糾正」、「填補」自己的不足,直到完美。
5 J' O; P; J# |" M" I& R: f+ w* b
$ Q2 W& O! z7 {7 l
只是,永遠不會有完美的一天。於是,我們永遠感覺到焦慮、不足,永遠不滿意自己,永遠看到別人有比我更好的東西,永遠覺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夠好。
! I4 N. h ^0 `+ U- Q6 h6 C$ h
' N. [0 C# v/ z5 W' {
你不該犯錯,你需要完美
3 _3 k1 h, W" r0 E- a
% w5 \- M7 W8 f" S1 Z
在這種「永遠不夠」、需要「不停挑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文化中,我們理所當然地不被允許犯錯,並且應該要追求完美。「必須變得更好,甚至追求完美」的壓力下,犯錯也就顯得更加罪無可恕。
B! N8 V# H' @2 C: T! E8 T8 u
7 D6 e( D9 G; |
我身邊的朋友曾經跟我分享一個經驗:有一次,當他跟朋友去餐廳吃飯的時候,隔壁桌的小孩不小心碰撞了他們的桌子,於是,他的杯子瞬間掉下來,摔得粉碎。
2 O8 B% y$ p2 k! l
( W3 b! W! m* m9 }' L; Z2 d; Q
當場,全餐廳的人都往這邊看過來,服務生迅速跑過來,而隔壁桌的父母沒有做任何表示,他記得他當時反射性的第一句話是:「不是我弄的。」當他反射性說出這句話時,自己也覺得嚇一跳:「怎麼我第一個反應,是要先說這不是我的錯呢?」
# \( T8 A4 J! R9 F- G
: ]: k. F2 t" B' g: [: ~1 O
回家後,他好好想了這件事。他發現自己時常對於生活中的一些小錯「過度反應」,包含伴侶不小心把水弄倒,或是東西掉下去等,他的反應都很劇烈,而且第一時間就要先說:「不是我弄的,這是誰的錯?」
[* u0 V1 U; [# L
4 D# y7 b( R% b5 L! e' _% H$ \
而當他自己不小心犯小錯或弄倒東西時,自己也非常害怕,甚至生氣。有時他甚至會想要把錯怪在伴侶身上,覺得是因為伴侶沒有把東西放好,才使得他弄倒之類的。
/ j4 P0 w5 R7 i" [% b2 o9 ^+ X
. Y0 d6 ~0 [) s1 p4 b1 X- B1 N
有一次,伴侶看他這樣,忍不住對他說:「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弄倒了,擦一擦就是了。人沒有受傷,才是最重要的。就算犯錯,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有必要這麼在乎誰對誰錯嗎?把狀況復原,確認重要的人是安全的,不是最重要的事嗎?」
7 G2 r. z3 c* P* U& `# Z8 G+ j
- M! G$ I) ]2 ?- m) a1 z0 j
聽到伴侶的話,加上這次的經驗,他忍不住反問自己:「我怎麼會這樣呢?」於是,他試著勇敢面對自己的感覺,那種「犯了小錯」的事件發生後,自己的內心感受究竟是如何呢?
7 B3 j) P! O' D9 T' `: Q
1 r% S$ X1 T9 K* k3 \# S
他發現,當他犯錯時,心中立刻湧上的是罪惡感,甚至羞愧感。他感覺到的是:「我做錯事了,不只是我做錯,我做不好,而是『犯錯的我根本就是不好的』。」
2 R& J `% m& P) B; ?! e# \/ O
" f' N$ M* m! C" a( l9 D6 ?3 x
他發現:他深深覺得犯錯的自己是糟糕的。在勇敢地、更深入地回溯後,他記起小時候,當他犯錯時,父母總是很嚴厲的責罰他,不管是破口大罵地責罵,甚至是責打。
, d" [ R7 O3 j. F5 n" C5 v( h
G3 S3 e; T: z* ^
其實,現在的他,已經記不起當初到底犯了什麼錯,但是,「每當犯錯,就會被破口大罵、被責打」的恐懼,深深印在他的心裡;他也慢慢發現,原來在他內心,一直相信著:「犯錯,就代表不好,代表可能讓別人失望,甚至不被愛,所以,人,必須是完美的。」
. n+ g. d6 ]7 d5 }
1 K [9 Q K8 ]* h
這種「必須完美」的念頭,或許讓他事事要求高標準,讓他達到了一定的事業成就,卻也讓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放棄嘗試一些他想做的事情,因為他並不確定:「如果去嘗試這些我喜歡但不熟悉的事情,我真的有能力達到目標嗎?我是否還可以完美?」
8 ~1 v( I5 F7 n
+ f, G- j7 `& l* M/ S
如果我不完美,大家或許就覺得我糟糕、不夠好。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當我朋友跟我分享這個經驗時,我覺得他的描寫非常的深刻,對於他勇敢面對自己感受的這部分,我也覺得非常了不起。
4 z! {5 Y- V7 |3 q5 r
( d3 }+ O9 d0 D4 n* R& }
畢竟,那是一種很真實、深刻的恐懼,而躲在「完美主義」的背後,其實比較安全,可以讓自己顯得不那麼脆弱。
: o' w( z% {' ]: q+ @3 A( i( h
S! R" c# U+ J B# _' p9 c ^
而且,「完美主義」這個詞,在這社會中,其實是褒義大過貶義的。躲在這個詞後面,就可以不用直接面對那些「不確定的挑戰」可能帶給自己的不安與無能感,也不必面對那對以至於讓我們感覺「自己不夠好」的脆弱情緒。
8 x | V9 N" |5 S# l ?
2 m: _5 u6 X* } X! i6 ?. C
尤其是,執行「完美主義」,其實能讓我們覺得有些許的「控制感」,那就是:「當我已經把自己挑錯到極致、做到完美時,這也代表你沒有機會可以嫌我,或說我不好。」
# m( o0 `3 E# S
6 |) N$ [3 ]! a
這就是「完美主義」最棒的功能:讓我不用總擔心別人覺得我不夠好,所以我要未雨綢繆,先準備好最完美的狀況。
8 p% M; u! ]# T
1 {" E( B% b$ ?2 A% s
所以,我們無法忍受自己有「不完美」、「可能失敗」的部分,因為那就是「不夠好的自己」,那是不能被接受,應該被剔除的。
5 J8 F0 X; D* o% _3 M% z. G$ D; ^
$ n! ]9 m2 N2 X: q& L3 m
偏偏,那個「可能犯錯的自己」,其實是最真實而勇敢的,那個「完美的自己」,是一個符合社會期待,戴著面具與盔甲的「假我」。
# J u3 g& m/ }' {# |& a- D; p1 ~
, y: N7 u1 w3 h1 ~+ d
我們愈相信自己必須完美,就愈不允許自己犯錯,更不能允許自己顯露出那個「真實、可能犯錯」的脆弱自我。
, |; x8 ~( ^; g1 w6 `( v* ]
2 s- `; |8 C; V5 |9 X- s
而後,我們離自己愈來愈遠,不相信「真實的自己」是能夠被喜愛、被接納的;畢竟,「連我自己都不接受了,哪還有人可以接受呢?」
* z9 E6 ~* l: t3 d3 B) W& C
2 p# t' f" x" H. B' `% C7 V; l
這種「追求完美,不允許犯錯與失敗」的文化,也使得我們失去創新的勇氣與能力,我們很容易放棄夢想,只能遵循著被社會認可的路,一步一步走向別人為我們安排的目標。
5 P/ {& T$ Y7 i- S' ^5 m
1 _2 }/ u+ S8 w9 P: X
但事實上,犯錯是常有的事情,當我們能夠將「事情」與「自我」分開,我們才有能力更清楚真實自己的樣貌。
/ |) t: p& Q/ j
# u9 i: W/ k6 K$ U6 \, k0 I2 C
即使我們能力很好,我們仍然可能犯錯;而犯錯或失敗,只是因為我做不好,並非我不好。
2 s/ P( `/ E: o; U) t: U( u( g
m) D0 W2 m; q' i( C5 w
4 D2 i% s& @/ i, {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2 T$ O. B" m) g% a8 _4 M: ^
) m: \- Z: }; ?" L* Q+ N
作者:周慕姿
4 o6 I& X# R3 R0 k
" Y( `1 c: D6 W1 h
出版:寶瓶文化
2 @% C" t- d( K0 Z( Y% V+ d; L0 z
& _9 u) R) ?" `+ B* K0 P9 a o5 U
書名: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
+ @9 J! c( j8 G3 _3 B
5 y* f. e3 k* Q" a5 c3 S
歡迎光臨 風之國論壇 (http://wind.talkapple.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