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標題: 佛教藝術 [打印本頁]

作者: 小雪小雪    時間: 2008-7-19 10:24     標題: 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發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左右,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涅槃之後的印度次大陸。之後,隨著向亞洲其它地區和世界傳播過程中與其它文化的接觸,佛教藝術也隨之不斷演變。  q; c. Z4 ~7 |; A* q+ D8 H4 e+ J
' x, B0 u) k! }* S
早期的佛教藝術,在本質上是印度式的,避免直接用人物造型來表現佛陀的形象,稱為無佛像時代。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將佛陀以人像呈現的佛像時代開始,並持續至今。隨著佛教信仰的傳播,佛教藝術也朝著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演變,以適應各國的需要。往北,它通過中亞,滲入東亞形成了佛教藝術北部的分支;往東,它一直擴張到東南亞而形成了佛教藝術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榮的佛教藝術對印度教藝術發展的影響持續到10世紀,直至佛教由於回教和印度教迅猛擴展和其他原因,而在印度幾乎消聲匿跡時。
' _2 s, u( {2 d3 u0 P$ z+ x* X. Z" g4 F* i8 e$ }; E

& p- a) a% u# Y( d$ `5 Y. G1 p% [無佛像時代(公元前5世紀至前1世紀)
6 j; G: e4 f) ?# Q6 ^! j8 m  R' p0 d7 Y
從佛經上來看,《觀佛三昧海經》中,有一段描寫佛陀在世時,當時的優填王因愛慕世尊而以金鑄佛,聽世尊欲來,便以象載金像,恭迎世尊的記載。但藉由現存的許多窣堵波等塔式建築物,例如桑奇大塔,以及石柱的證據,最先能夠清楚顯示出佛教藝術的造作歷史,可追溯到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2年至前180年)的阿育王時期。塔外部的雕刻主要表現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稱為佛傳圖)以及前世善行因緣的故事(稱為本生圖),但均以腳印、法輪、寶座、寶塔、菩提樹等標誌象徵佛陀,找不到以人像呈現的形式。5 `9 k: W( V! j
( B6 b4 N# S2 _) K

( ~7 l! X; S: t. \; ?6 v& {( a佛像時代(公元1世紀至今)
3 b* x' j' w+ l. i9 ~4 z7 r9 q) V+ y" }- H2 I+ |% X! Q: N( ^
人型化的佛像從公元1世紀的北印度開始出現,主要源自於兩個地區,犍陀羅(即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及秣菟羅。
+ J2 S! D! r9 X  b- f$ p  _/ A: ^& K8 V% [0 f6 X; X0 y) A+ v9 j7 [1 f
自從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2年佔領,並且建立希臘巴克達利王國及印度-希臘王國,促進印度-希臘藝術的發展,使印度與希臘文化交流,犍陀羅的藝術從此得益不少。犍陀羅的雕塑揭示了希臘藝術對它的影響,「人神」的概念明顯地是從希臘神話文化中啟發出來的。在藝術上來說,犍陀羅的風格以曲髮、蓋著雙肩的披衣、鞋子或涼鞋和葉型裝飾板為主。4 m; o- x9 E; s. g6 K9 Y) P/ y$ l

# b, e! |$ z* a
' x5 x9 v' W( R7 T& F北傳佛教藝術# ?: A+ g& l* i/ B  w2 G8 p  _6 M

$ p3 [: ?* r! {2 [: }- o自從公元一世紀漢明帝派遣使者到印度取經開始,佛教藝術便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亞地區、中國甚至韓國及日本等地。可能因為貴霜帝國向中國塔里木盆地擴展,自公元二世紀,大量中亞佛教僧人到達中土促使了雙方頻密的接觸。首個傳道者及佛經翻譯者-支婁迦讖可能是安息人、貴霜人、粟特人、吐火羅人。
- S+ N- c2 }/ T# V4 r
3 i+ \: c1 W- i% C. ]伴隨著中亞傳道人在絲綢之路的努力,大量藝術作品流入,Serindian藝術在公元一世紀至公元十一世紀於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發展可以作見證。Serindian藝術從健馱邏國(即今巴基斯坦)的希臘風格佛教藝術演變過來。它結合了印度、希臘及羅馬風格。絲綢之路上希臘風格佛教藝術的影響到了今天仍然能夠從日本的建築、佛教畫像及某些日本神的表演方法中找到。
; \' c- V- V' h! C5 x. H0 B9 d& u$ v/ H7 t# }/ I( K. A% _
1 n2 O5 O. N4 Y9 i
阿富汗; E5 V  _* n# g9 T
! a1 d3 U& W( ~
阿富汗境內的佛教藝術保留了數個世紀直至7世紀伊斯蘭教傳入當地為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米揚大佛。其他以灰泥、片岩及陶土所製成的雕塑展示出印度後笈多王朝與傳統強烈混合的風格、希臘化時代風格甚至希臘-羅馬風格。
8 g4 j' d0 G1 ?% [7 S
2 ^7 M# {( {9 K" C4 G7 F! S& E" w3 h2 I3 F; z  [4 O
中國# s' z1 d; p7 A% f& O$ p+ U7 M: D
北朝
7 y4 P1 T" @# g+ ^' o  ?( U
- s% x; ]" J% C; C: I% U1 J公元5至6世紀是中國的北朝時期,佛教藝術已經發展出比較符號性及具有圖解線條的抽象性表達方法。這種風格被認為是十分莊嚴的。, X; _: J2 `& q6 T; m
1 B0 B; x+ A4 I! s5 ?9 w

- q8 B$ z* l( E9 \! h$ |- b唐朝' o9 V* s, j3 e3 q& o
$ R2 F- e* b! S$ B
跟隨著隋朝的過渡期,唐代的佛教雕塑特別地轉向以模仿生命的表達方式。因為唐代對外來文明抱著開放的態度,大量中國佛教僧侶到訪印度促使與印度文化的交流。佛教雕塑得到了笈多王朝的風格啟發變得更傳統。這些中國佛教僧侶途徑河西走廊的重要城鎮-敦煌,當地法師與僧人在岩壁上開鑿莫高窟用來修禪。莫高窟壁畫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由於莫高窟的發展時間很長,橫跨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所以記錄了佛教藝術的風格演變。
) g' r# t% u9 I/ i7 _$ z! Q! r$ l; l1 P

5 M$ q# m4 \8 ~, u! B# t, J韓國' C0 m$ J" K2 e' Q- A7 \9 @
% E" J4 Y* l* A; J
韓國佛教藝術反映了中國佛教的影響力與強烈原創韓國文化之間調和出來的結果。再者,從發掘出來的文物如匕首、帶扣、新羅皇冠等等所顯示,西伯利亞大草原的藝術特別是西伯利亞與斯基泰的藝術對早期韓國佛教藝術有著十分明顯的影響。這些土產藝術風格都是以幾何、抽象圖形為主。雖然中國文化影響力十分宏大,但韓國佛教藝術"顯得冷靜,味道適中,有些抽象但與當代藝術的色彩有點不謀而合"(Pierre Cambon, Arts asiatiques- Guimet').5 ]) a& g" C4 ^' L5 z" q/ ~
% |7 `1 `9 j7 _0 ^

0 ?8 J9 E5 i6 |2 b1 Z5 h: V& R西藏
0 g. S$ U# }5 _% |: l# X) H: e* f' z6 [6 M1 ^
金剛乘在5世紀或6世紀在印度東部開始推動一個運動。許多金剛乘信徒 來自婆羅門教的。自8世紀,金剛乘成為了西藏佛教的主導形式。由於它地處亞洲中央,西藏佛教藝術受到了印度、尼泊爾、希臘佛教及中國藝術的影響。3 _4 \5 n, q# Z6 q
1 u- l5 O! Z' p/ K. o- S
西藏佛教藝術的最典型的創作之一就是曼陀羅,那是一種圓形被套上正方形的圖案,為了幫助佛教徒在冥想更專注。2 T! H8 u* b, @1 y0 s5 |, L) x

" V+ D4 T! x- u除了曼陀羅,西藏人也將佛教題材以唐卡方式表達出來。




歡迎光臨 風之國論壇 (http://wind.talkapple.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