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藝術發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左右,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陀涅槃之後的印度次大陸。之後,隨著向亞洲其它地區和世界傳播過程中與其它文化的接觸,佛教藝術也隨之不斷演變。 r; R! X* f* {8 T) y
/ l! |/ G$ M0 G* }! z$ ]7 d% A
早期的佛教藝術,在本質上是印度式的,避免直接用人物造型來表現佛陀的形象,稱為無佛像時代。約在公元1世紀前後,將佛陀以人像呈現的佛像時代開始,並持續至今。隨著佛教信仰的傳播,佛教藝術也朝著地方化、多樣化的方向演變,以適應各國的需要。往北,它通過中亞,滲入東亞形成了佛教藝術北部的分支;往東,它一直擴張到東南亞而形成了佛教藝術南部的分支。在印度,繁榮的佛教藝術對印度教藝術發展的影響持續到10世紀,直至佛教由於回教和印度教迅猛擴展和其他原因,而在印度幾乎消聲匿跡時。 1 u! k( w" w! f% N ! E! [' v+ V8 B/ Q) ~3 A4 @7 j6 g: o5 F
無佛像時代(公元前5世紀至前1世紀)4 m* o8 h2 t w
1 `. D2 l+ b) w4 `從佛經上來看,《觀佛三昧海經》中,有一段描寫佛陀在世時,當時的優填王因愛慕世尊而以金鑄佛,聽世尊欲來,便以象載金像,恭迎世尊的記載。但藉由現存的許多窣堵波等塔式建築物,例如桑奇大塔,以及石柱的證據,最先能夠清楚顯示出佛教藝術的造作歷史,可追溯到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2年至前180年)的阿育王時期。塔外部的雕刻主要表現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故事(稱為佛傳圖)以及前世善行因緣的故事(稱為本生圖),但均以腳印、法輪、寶座、寶塔、菩提樹等標誌象徵佛陀,找不到以人像呈現的形式。 w8 w6 v. @0 F!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