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7 U% h# q進入二十一世紀,數位藝術符碼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前衛藝術團體對社會環境、經濟層面的反動,發展出未來藝術,這樣的藝術與通俗文化抱持對立的態度,認為精緻文化是出世的,強調創意與標新立異,不重視美感的。所謂通俗文化既是在娛樂的包裝下,形成社會共識的藝術作品,這種藝術與商業利益掛勾,經過精美包裝,取悅大眾,以一種普遍性、共通性的美感走入一般社會。數位資訊藝術的發展,將使這個精緻文化與通俗性文化藝術對立情形將漸趨模糊,更多的精緻文化被包裝,與商業環境靠攏,通俗文化急欲提昇自身的文化涵養,而吸收精緻文化精神。更多美術館將成立虛擬美術館或專題展覽館,如紐約另類美術館(Alternative Museum)已收起實體美術館,而轉戰虛擬空間,巴黎舉辦了第一屆「局外人藝術節」(Festival @rt Outsiders),結合龐畢度藝術中心、巴黎多媒體中心、歐洲攝影之家、Vivendi空間、Web Bar和數家藝廊,共同展出數位媒體素材的藝術作品。 8 E0 a8 x, H1 w3 Z# p / w. G0 B" D' H' |; k$ ]! U7 I! D. z: p: ~* }: Y
藝術數位化將造成畫面型態的複雜化/ W4 v' y2 i6 N; G# f3 Y" w( g
7 G% v. u# s5 Q0 z, O) o0 M1 X藝術數位化後,畫面的切割與再重組也越形容易,許多過去無法呈現的畫面,也一一呈現,隨著這些像素與像數不同組合的不斷擴張,畫面型態多元而複雜化,使得德國現代建築師密斯凡德羅(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的名言「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簡單即是美,再次受到挑戰。自Bauhaus後所產生的國際風格,在這次的數位化風潮下產生變化,從「繪畫平面」到「螢幕平面」,過去所謂技巧上的困難神話,一夕之間被打破,藝術家迷惘在重疊、漸變、隨機組合的變化中,而驚喜不已。如美國設計師David Carson曼妙的運用數位化多變特質,造成一股數位設計跟風。過去簡捷的logo設計,希望快速引起觀者注目,造型多以乾淨、簡化呈現,而經過數位化風潮後,logo設計形式有漸趨複雜化趨勢。。。。。 6 L" K2 \- e6 ^2 ]4 Q" v8 [/ X7 `, o4 h
; u. F% ^8 ^1 q5 U& j4 C+ y數位藝術風格將是全球性1 }+ s% F8 ^7 G3 u( F* y
8 p7 E4 _ _2 L
一九八九年電腦個人化時代來臨,資訊透過網際網路傳播到全世界,資訊結合藝術產生多面貌的藝術新風格,這些風格帶動新一波藝術復興,這波藝術復興結合藝術、科學、社會互動,產生全球性的藝術風格,使得地域性風格逐漸模糊。全球化後地域性、民族性的個別風格,將不可避免融入國際數位化特色,如何保存地域性的特色,又兼具數位化藝術美感,或許是每個地球村上的數位藝術創作者,應該注意的問題。, c ?" n `, N
% r8 T: A, h: d3 o r4 S & R1 U# J3 m& U: r未來生物工程數位化將為數位藝術添生力軍& a& O& D X5 e& Q& Q% U)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