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甚麼是視覺藝術?
[打印本頁]
作者:
小雪小雪
時間:
2008-7-7 08:17
標題:
甚麼是視覺藝術?
視覺藝術與哲學觀
: E. K' R4 p( v) y- u6 _6 \
* }0 |% F8 ?+ q4 e
視覺藝術與哲學觀,在 1950 年代以前,無論從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立場或深入到以藝術創作的研究立場,如美學、藝術鑑賞等,主要的研究或批判大多數強調創作者的感受和基本觀點,沿著歷史的軌跡強調當時主流的學派,例如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等,或只著重於個人的生活過程及作品的特性,以區分成各種不同的階段,例如莫內(Claude Monet)、畢卡索 (Pablo Picasso) …等的研究。
: a, \, m+ c0 i
9 K' X0 @& ^/ G/ _, R' S7 G; @! N
最近由於哲學上的根本觀點產生變化,使得過去認為具有客觀性,普適性和價值中立的「自然科學」亦淪成一種具有「迷信」或「意識形態」的學科 (Fuller, 1997)。 這種變化也衝擊到當今視覺藝術的本質和認知。從哲學觀點延伸出社會的新觀點,像 Foucault 的理念就強調個人的創作理念跟個人所在的社會環境、 群體行動等息息相關(Bulter, 1997) 而成為當今的「後現代」 (postmodern) 社會學,也就是說後現代社會學不再把個人的主觀認知和外在的社會群體認知全然二分,藝術的創作和表達成為不全然是個人對社會的反映,有時是源自個人追求創作過程的訓練(discipline) 或整個社會價值的限制。
% M' u: b$ W4 C; ]: T- I0 c' Q0 w7 _
: s' R7 E' ?) S; v2 @& l6 w
這些哲學上的改變和社會學本質認知上的變革,使得視覺藝術與哲學觀的交互作用形成許多值得我們探討的新空間,尤其是在面對如何開拓出我國未來迎向新世紀的視覺藝術時,更具有深層的意義。
4 f- |! P9 U! P9 s6 R: @# L
. n5 T8 s9 W$ {0 K9 }9 s# C9 e
壹、生活世界裡的哲學觀
" F, l* r! x, C; M+ E Q. |
( T' C- k3 ? K
藝術的產品一直是反映當時人的生活世界 (life-world), 也是研究藝術創作或分析、鑑賞藝術創作的基本預設。生活世界的內涵,在原始社會的生活裡,原本是指人跟人的相互關係,像祭典、婚姻等風俗習慣,以及人的生存本能,像打獵、居住、生活環境或社會中的神話、禁忌等。
3 H4 T" [7 v9 I, J) S7 @# ~" n8 A/ t
" j! `$ ]; @9 I, F5 O
工業革命後,人類的生活世界在內涵上有著很大變化,自然的世界在許多人為的規範、法律的約束及生產技術的限制中,不再是居於重要地位。Habermas(1970, 1975) 和 Giddens(1984) 等學者,把「生活世界」視成是個體接受外在社會體系的價值、規範或制約而形成,有人稱這種過程為「移植 (colonization) 」 (Starratt, 1995), 也就是說在成長過程中個體被培育出某些特殊的標準、行動方式、判斷方法或表達方法,同時也排斥了某些被認為不妥或不該有的方式。哲學家 Kuhn(1970) 把這種價值認知稱為「典範 (paradigm) 」,為某些特殊群體共同的行動特色,在社會學上是以更抽象的名詞去詮釋,稱為「意識形態 (ideology) 」。這裡的意識形態不是過去社會學家所描述的「假像認知」,認為意識形態是利益族群為維護其權威而設定的規範及價值。當今的意識形態是指一種思考的模式或行為表現的規範,呈現出某一特定族群或價值認知的特性。
& K3 a/ Z* y6 G2 f
6 y+ ^: E0 t9 l; n/ Y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使歐洲的哲學理念(如:Habermas )延伸到美國境內, 終於引起 1965 年 Kuhn 和 Popper 的論戰 (Lakatos& Musgrave, 1970)。論戰的重心是在於意識形態的產生方式。 Kuhn的理念稱為「狹義的民主」,認為群體的典範是源自大家有共同的目標和信念,然後經由共同接受的價值、方法或技巧,組成 Kuhn 的世界觀 (world-view),經由社會體系給予的權威, 去培育出具有相同目標、信念及行為方式的門徒,以開拓群體的領域。在藝術創作的詮釋,就是我們大家已接受什麼是美,該如何表現出美和評價美的方式等,整個創作的過程就是沿著這個看不見的預設去進行。
歡迎光臨 風之國論壇 (http://wind.talkapple.net/)
Powered by Discuz! 6.0.0